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岛屿》(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书记录了海明威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的一段生活。书中描述了作者记忆中巴黎的一幅幅图景。《流动的盛宴》是指巴黎历久长青,人才荟萃,一些献身艺术的人来到这里奋斗也在这里成名,文人沙龙、歌台舞榭,年复一年而岁岁不同,像一席流动的盛宴。
你是属于我的,整个巴黎也是属于我的,而我属于这本笔记簿和这支铅笔。——海明威《不固定的盛节》 在谈论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中,作者托克维尔将巴黎的空前繁华看作是国家即将陷入动荡的表现:“巴黎越来越成为法兰西的唯一导师,它已赋予一切人以统一...
评分海明威的巴黎 文/Sofia 书的扉页上,引用了海明威致友人的一句话:“假如你有幸能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巴黎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个不固定的盛节。” 很遗憾,我并不曾在巴黎生活过,我只是去过巴黎。而巴黎,彼时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在我...
评分1957年,海明威的年龄逼近六十。三年前,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文学史的不朽地位。同时,海明威迎来了健康不佳的暮年,甚至记忆力都受到疾病的侵蚀。 他开始回忆。 海明威于当年秋天在古巴的观景庄开始动笔,期间去爱达荷州的凯彻姆、西班牙,又重返古巴,一直断断续...
评分吴晓东一篇讲稿里比较福克纳和海明威之间,谈及个人感情,他还是喜欢海明威。恐怕没有比“还是”还恰当的语气了。 后来吴晓东又提到他最喜欢海明威的一本小册子。叫《流动的圣节》。我很喜欢那本讲稿。也没读过这本小册子。 1个月前就找来读了。读第一遍时,在海明威描述和菲茨...
评分看海明威的《不固定的圣节》,体会他年轻时代在巴黎的生活。那时,他还没成名,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住在巴黎,靠给报纸写稿子养家。他们生活并不富裕,有一篇文章就叫“饥饿是很好的锻炼”,这个名字深深地打动了我。年轻的海明威时常被饥饿所围绕,饥饿让他更加努力工作,...
没想到把这本书看完了 本来以为是没结构的散文 结果海明威的文字极简 会吸引你一直读下去有读第二遍的意愿 单词也不是很难 读完脑中会出现他所描绘巴黎的一切人和事 巴黎永不灭
评分穷人的巴黎,作家的巴黎,以后把英文那一面读一遍。
评分用时髦的词来说,他绝对是直男癌晚期患者,不仅对女人,对男人也一样,不仅在战争中,在工作中,哪怕在旅途里,在咖啡桌上,你也能看到那种博弈与较量。他喜欢用and,尽量避免用用形容词。我最喜欢的作家海明威。
评分流动的盛宴中一种对于我来说美的地方在于,它是海明威在晚年凭借记忆对自己的喃喃自语,夹杂着因为模糊而显得梦幻到简直魔幻的想象。现实与梦境在长长的时光间隔下交融在一起,从这个角度讲,伍迪艾伦拍的“午夜巴黎”简直是不能更贴合这本书的意境了。
评分用时髦的词来说,他绝对是直男癌晚期患者,不仅对女人,对男人也一样,不仅在战争中,在工作中,哪怕在旅途里,在咖啡桌上,你也能看到那种博弈与较量。他喜欢用and,尽量避免用用形容词。我最喜欢的作家海明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