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名字衍生的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奥威尔置身历史的一端,告诉我们另外一端的情景。他先写出将要发生的一切,继而大家如同他笔下的温斯顿、茱莉娅、奥布兰、帕森斯和其他人物那样,去活或者去死。《一九八四》描写的不是世界的某一阶段,而是最终结局。
再看了一遍《一九八四》。是在对自己提醒。每一天过去,困囿在自己的小情绪里,其中有多少关乎这个世界的命运呢。没有。每一天过去,偶尔升起的失落感幸福感那么隆重,沉沦其中,似乎就可以称之为生命的全部了。欢喜,悲伤,其实真的有多少关乎人类的命运关于未来的人类呢。没...
评分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本已经被研究得透烂的书,但不管政治学家将其剖析得如何不留余地,我依然想写写合上书那一刻自己心中难以言喻的复杂感受,自己的体会哪怕再重复毕竟也是自己经历过的。这是一种奇妙又难得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被一股巨大又庞杂的情绪充斥,一时间想到书...
评分奥威尔在书中得出了一个必将到来的悲观结论,我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多数人总是对此视而不见。 我对于1984的看法是:这是一部极为悲观的作品,那种绝望的悲观如同饥饿,寒冷或者肉体的痛楚,你以为用冷漠可以咬牙坚持过去,但结果只是一再证明自己的软弱无力。 造就那种悲观...
评分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 ——帕斯卡尔 1984是不凡的一年。它是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力作《1984》里,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同在这一年,堪称20世纪末最伟大的思想家的福柯死于艾滋病。在同一段时间读了两人的书,又偶然...
评分对不起 我狭隘 我冷漠 我目光短浅 我不喜欢政治 我根本不关心全人类发展进程 文字好无趣 一点意思也没有 =-=
评分翻译的略弱
评分这本书越看越压抑冰凉,开头还能轻松笑着"瞎说什么大实话",越往后读,一方面觉得奥威尔的政治敏感太强,另一方面他把人性和体制看的透彻到有点恐怖,或者说其实人性和体制才是恐怖的源头。奥威尔用如此冷静的笔触把希望捏碎给我看。某一时刻,我如温斯顿在读"那本书"时一样,很多道理都知道所以看到书里也写着会觉得更有希望,但这股愉悦很快被现实击碎。还有很多观点让人脑洞大开或者开启新角度,为此又再次感慨奥威尔看问题的透彻力像手术刀一样游刃有余的游走在你的脑袋上,随时都可以削掉一块告诉你里面藏着什么。当然其实他如此“残酷”的讲诉这件事,无非是想这种事情永远不要发生。
评分这本书真的不好看,跟《V字仇杀队》一样,就是个半通不通、没头没尾的政治寓言,二者的分数高得不正常。全世界的文艺青年都蠢且左派。
评分悼念孙仲旭先生,享年41岁,英年早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