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女,1954年出生于南京,翌年随母迁移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五河县头铺公社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1978年调入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4年调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现任上海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1980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1983年随母茹志鹃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2002年参加台北市文化局“驻市作家计划”,2007年参加英国剑桥第三十届“当代文学研讨”。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等。小说多次获奖;其中,《小鲍庄》获1985—1986年全国中篇小说奖,英译本获1990年美国洛杉矶报刊图书奖提名。
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目、俄、韩、荷兰、越南、泰国等多种语言。
《小鲍庄》以多头交叉的叙述视角,通过对淮北一个小村庄几户人家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的立体描绘,尤其是捞渣这一人物具有象征意义的死,剖析了传统乡村世代相传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作品展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精神中包含有善良、忠厚、团结、抗争等美好素质,但也对其中诸如顺天从命、愚昧迷信等文化劣根性进行了反思。 《小鲍庄》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但比一般 “寻根小说”有着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祖先治水的传说与野史,拾来叮叮咚咚的货郎鼓,小翠凄戚哀惋的莲花落子,引出了这个浑然天成的小鲍庄,这里的人们世代传承着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仁义突现的最为明显。捞渣正是由于儿童的天真、善良和这种祖先身上的仁义,成就了他死后的声名,也使整个小鲍庄的人们得以...
评分 评分说英雄,道英雄,到底什么人才是英雄? 或许这个结论有些奇怪,谁都是英雄,而谁都不是。 正如王安忆小说《小鲍庄》里一开始两个引子中的一个,讲的是鲍家人的祖先,因为筑堤不成最后被贬,可是他的后代嘴里,他成了治水的功臣,大禹的后代——...
评分《小鲍庄》的创作背景是84年“杭州会议”提出“文学寻根”后创作的,作品风格也与王安忆早期的“三恋”大不相同。作者聚焦乡土与文化传统,通过书写捞渣这一儒家符号,以及小鲍庄众生之于“仁义”的理解与误读,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性焦虑。 鲍庄的仁义只能称作“虚伪的仁义”。...
评分我常常无意识地拿王安忆和严歌苓比较,她们人生的经历有类似之处,细腻的文笔有类似之处。当然,她们关注的点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09年的版本居然有不少篇幅是访谈,初读时还有些不耐烦,觉得是凑字数,读进去尽然觉得有趣起来。我只是读故事情节,对于作者的构思过程不了解,...
首先要吐槽的是这个“内容简介”,跟我读完《小鲍庄》以后的感受截然不同,怪不得黄子平老师说这部小说是只能重读的(罗兰·巴特:“可写的”小说)。塑造“仁义”的效果并不理想,至少跟陈忠实的《白鹿原》完全没有可比性。这篇小说最见力度之处,还数由鲍仁文这个成天做着屌丝逆袭梦的书呆子引起的一系列充满喜剧和闹剧色彩的对小鲍庄和捞渣(鲍仁平同志)的重新叙述过程。但是其实一旦读多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当代小说”,便很容易发现它们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性,故事的内核无非是换了个时空(甚至连时间都不存在错位)的再三言说,除了给研究一个时代的思潮提供材料,其艺术价值实在难以恒久。
评分要看评论才能懂的经典
评分要看评论才能懂的经典
评分寻根:“小鲍庄是个重仁义的庄子,祖祖辈辈,不敬富,不畏势,就是敬重个仁义。(捞渣死了),鲍庄的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伴随着贫穷、蒙昧和封闭的小鲍庄村民的日子过得安分、知足、平和,到篇末被外来者打破了:“文明”和“理性”进来了,物质和名誉从天降,喧嚣的歌颂吹捧让这村庄的淳朴简单变了味。没有价值判断,却意味深长,一支小曲晃晃悠悠、飘飘渺渺、怅惘迷离。
评分蛮喜欢,简单清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