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1962年生,山東諸城賈悅人,先後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文藝學研究生班,文學碩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居北京。著有考古、歷史題材紀實文學作品《風雪定陵》、《萬世法門》、《復活的軍團》、《日暮東陵》、《尋找北京人》等十二部。另著有以自由知識分子學術、精神及人生歷程為主軸的《李莊往事》、《梁思成、林徽因和他們那一代文化名人》、《春去花還在》等紀實文學作品十部。
在20世紀初葉成群而來的學術大師中,有些是單打獨鬥、依靠本身的研究成果對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而為後人所懷念,有的除個人輝煌的學術造詣外,還留下了制度性的遺業,在學術界維持著歷久彌新的影響力,前者當以陳寅恪為代表,後者則非傅斯年莫屬。
陳寅恪先後留洋16載,通曉二十餘種語言,傅斯年乃五四運動健將,負笈海外7年,與陳寅恪在德國柏林大學共同度過了4年時光。二人學成歸國,陳氏進入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為聞名天下的「四大導師」之一;傅氏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開南國一代學術新風。北伐成功後,被譽為「人間最希有的一個天才」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三百年來僅此一人」、「教授的教授」陳寅恪出任史語所歷史組主任。傅、陳二人這一歷史性的聚合,開創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學術流派。令人扼腕的是,由於國共分裂,這對同學加姻親關係的曠代天才,被無情地阻隔在海峽兩岸遙天對望而不能相聚,最後的結局是:一個無聲地倒斃在台灣省議會大廳,一個默默死於大陸嶺南病榻。並世成雙的奇葩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間大地。
本書敘述了陳寅恪與傅斯年成長、留學以及在動蕩歲月中顛沛流離,執著學術事業的艱難過程,生動卓然地展現了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紀上半葉知識分子心路歷程與事業追求的通俗作品,讀來感人淚下,悵然歎息。
陈寅恪和傅斯年代表者那个时代国学研究者的两条主线:一是积极向外开拓进取者,如傅斯年,一生两大功绩是创办史语所、发掘殷墟,这两件事情因为他的性格和在民国时期政坛中的地位决定的;此外就是陈寅恪这一类学者,远离政治,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声名地位,安心做自己的学术研...
评分作者态度轻狂,笔调轻薄,对前贤大师,了无敬意,以野史笔墨,写学人传记,适成一野狐禅耳。 作者虽然爬梳了一些资料,作了一些注释,将此书装点出几分学术模样,但引文之外,信口开河,处处可见一浅薄文人搔首弄姿的丑态。 作者自以为为陈傅立“传”,即可与之比肩,傲视胡...
评分看过最有触动的关于陈寅恪的传记,陈与傅,最终都郁郁而终。四百年一出的天才,从此泯灭。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也从此被阉割去势。
评分现在的中国的确是无可置疑的文化衰世。旧传统没了,新传统没了,狗屎一样的马克思传统也在垃圾堆里呆着了。这样的衰世会诞生什么样的东西,大概可以想见。只是,善良的人们还不忘呶呶不休,为了心理的安慰,又为了证明自己到底不是虚空,于是学术神话的制造乃不可避免,...
评分本书经过多方考证,方以大量的信息取胜。 如以读小说的姿态来衡量本书是不恰当的,书中少许渲染,但也恰到好处,尤其在49页的描述甚是有趣,娓娓生动且具文人互相调侃之味。 看到此段最后一句:“尽管有罗家伦向杨步纬借款几十年不还的情形,但在中国留学生之间,尚没有露出...
有的地方文辞粗鄙。引用诗词未必恰当。陈寅恪的诗有的解释不妥。似乎作者跟傅斯年有仇,每每论及均暗含讽刺。
评分陈寅恪先生的「獨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是我的座右銘 傅斯年先生在學術界與政界奔波爭取萬萬學生利益 縱橫捭闔 成立國立史語館 保護文明做出的貢獻本書都有體現 敬佩兩位先生以及所有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 他們的堅守 熱情築成了民國的朗朗晴天 大師以後再無大師 什麼時代出什麼人 先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社會導向決定了每個人都很匆忙 急需見到成果 然而做學問從來都是日積月累 這個時代出經濟學家 不出大師 然而縱觀歷史 在民國家底厚才有資本成為大師 國家正在向前走 相信它 我們期待的大師 會來 不要不斷回看歷史 歷史會漸漸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我們在見證歷史
评分真实考证,入情入理,侃侃而谈,感触良多。
评分⋯⋯
评分哀哉!独立自由的灵魂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