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原籍安徽潜山,1930年生,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1987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讲座教授。2001年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著作包括《汉代中外经济交通》(英文)、《后汉的生死观》(英文)、《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现代儒学论》等多种。
《士与中国文化》由余英时等编写。
十九世纪,黑格尔在讲述中国落后原因时曾说:“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黑暗。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还没有摆脱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状态。凡是属于精神的东西都离它很远。”黑格尔在说这一番话时中国...
评分 评分自宋以后,士多为皇帝的狗。但是余英时却避而不谈,说什么士魂商才,把注意力从政统下移到民间,说政统致仕也好论务实经商也好,孟子的那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余英时先生既然序中已经列为标准所以应当一以贯之。 当今的知识分子真假不一,但是假的多。古时候,...
评分探讨一个业已不存在的实体,而暗暗寄托了自己对现实的评价和希望,这大约是余英时先生《士与中国文化》能够唤起诸多读者共鸣的原因。今就《士与中国文化》一书敬陈鄙意若干。 一 余先生兼通中西之学,《士与中国文化》一书正如他在引言中所说,要“在西方文化的对照之...
评分余先生在书中提到了一点是我有所启发。书中谈论循吏时提到文化秩序和政治秩序。在汉宣帝以前的循吏与以前是不同的,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两种不同的“吏道”。春秋时政教分离,文化系统和政治系统不能相契合,因此,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在当时,统治者用文化力量巩固统治,同时,...
这个版本只有八篇,写于不同年代,但是按照内容的历史年代排序,因此读来感觉常变,而且前几篇多有内容与引述的重复,比如由于没有人格化的上帝,也没有类似教会的组织,士所可秉持的唯有道,但是道又缺少统一的定性,因此加强个人的自我修养来维护道的尊严,由此走上内圣的道路,这个观点多次出现。第四篇阐述循士的阶层之一循吏兼有吏与师两个身份,肩负政与教两种职责,后者永远大于前者,是大传统的传播者。而对于挂王道头卖霸道肉的朝廷来说,又总是很尴尬。六七两篇谈魏晋士人,系作者年轻时的力作。第八篇极为铺陈,但上中两篇宗教伦理的入世化与下篇商人精神似乎没写出必然的联系。作者自然是具有国际学术眼光的人,全书引用最多的是韦伯的观点,比如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谈宗教也常和加尔文教派做比,儒家存天理灭人欲与清教徒“天职”的对比
评分#余先生虽说是站在现代历史的关照下考察中古之前士人的历史形态,但儒学关怀还是很浓厚的,不愧是钱宾四先生的高足。对历史上之士人描述者,乃是对中国文化之一份亲切的关怀与期望,这与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表现相对照很有趣。追加一句话,不管“士”之出身于何种阶级,他总是不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评分#余先生虽说是站在现代历史的关照下考察中古之前士人的历史形态,但儒学关怀还是很浓厚的,不愧是钱宾四先生的高足。对历史上之士人描述者,乃是对中国文化之一份亲切的关怀与期望,这与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表现相对照很有趣。追加一句话,不管“士”之出身于何种阶级,他总是不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评分这个版本只有八篇,写于不同年代,但是按照内容的历史年代排序,因此读来感觉常变,而且前几篇多有内容与引述的重复,比如由于没有人格化的上帝,也没有类似教会的组织,士所可秉持的唯有道,但是道又缺少统一的定性,因此加强个人的自我修养来维护道的尊严,由此走上内圣的道路,这个观点多次出现。第四篇阐述循士的阶层之一循吏兼有吏与师两个身份,肩负政与教两种职责,后者永远大于前者,是大传统的传播者。而对于挂王道头卖霸道肉的朝廷来说,又总是很尴尬。六七两篇谈魏晋士人,系作者年轻时的力作。第八篇极为铺陈,但上中两篇宗教伦理的入世化与下篇商人精神似乎没写出必然的联系。作者自然是具有国际学术眼光的人,全书引用最多的是韦伯的观点,比如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谈宗教也常和加尔文教派做比,儒家存天理灭人欲与清教徒“天职”的对比
评分同一个概念反复说。 #构建自己体系即为成的西方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