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项飚 社会学 人类学 谈话录 吴琦 社会 2020 单读
发表于2024-12-24
把自己作为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1995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完成本科学习,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等。
吴琦,《单读》主编,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一次将是烈火》译者。
花两个半天看完了这本访谈,作为人类学家的项飙展现出外科医生一般极为出色的精确性,层层剥开这个社会种种问题的表征,直捣病灶。值得反思的是,此种能力好像还不是从书本上来的,像他说的厌倦从一种理论话语跳到另一种理论话语,而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同时和实践保持一种距离,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自我从来都不只是问题,同样是方法。
评分因为是一本谈话录,谈论了许多问题,不免有散乱和不够深刻的感觉,而且也更多是问答而非真正一来一往的谈话,倒像是学者以不断地思考和自我剖析来完成的某种意义上的的自传。第一遍阅读启发最大的其实还是看到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一种带着批判性和距离感同时又不断迫近真实的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可能。读得时候其实不断在想他们在交谈时的场景动作神态语气,以及他们如何在头脑中将对话内容与个体经验相互织就,来推动谈话继续向前,谈话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值得观察和描述的过程,或许这可能也是未来再次阅读可以去试图发现的东西。当然,里面很多对具体问题的观点也激发了很多思考,感谢书中详尽的脚注以及最后的著述目录,提供了很好的未来阅读指引。
评分项飙太好 发问者五七也好
评分一本很容易读进去的书,保留了谈话的流畅感,问题直涉当下,读的时候常常把自己带入到他们的讨论中。项飙让我们看到,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不是满嘴经史子集的,不是高高挂起的,而是站在大多数这边,关注大多数,对话大多数的。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项飙。
评分两个非常真诚的人的相遇。
在项飙老师之前我相对比较熟悉的人类学家比较有限。若要论及,应该算是《礼物的流动》的作者阎云翔老师和《弱者的武器》的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又因为听过阎老师的讲座,近距离接触的缘故,觉得更有亲近之感。孤陋寡闻的缘故,对项飙老师最初的了解源于一系列相关的访谈视频...
评分在各类名人访谈空洞咋呼地充斥各种纸质和视听媒体的当下,吴琦老师平和却深刻的提问,项飙老师真诚而闪烁着智识的回答,为这个多事之年燥热难耐的夏天,以及无数处在迷茫中的人默默呈上一份慰藉。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根据吴琦采访项飙的不同地点分为北京,英国牛津和温州三个板块...
评分我们需要的是思考工具。作为一个社会研究者,我的工作就是做思考工具的孵化器,我不能给你什么,我只能激发你、提醒你,原来那种专家告诉群众的模式要改变。——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 认识项飙老师是《十三邀》,跟大多数人一样,记住了他作为社会学家的论述:“附近的消失”...
评分 评分全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如何认知自己。首先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这里需要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历史中的定位,在自己不同时期的定位,在个人、家庭、社会关系中的定位,他也给出了相应的方法,工具,视角。这其中是以项飙的生活经历,研究内容为主线,来展开对时代,对中...
把自己作为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