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志跋绥夫(1878-1927)是俄国颓废主义文学流派的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优美、灿烂的景色描写和细腻、阴暗的心理描写相互交替,极端的个人主义哲学和俄国文学传统的现实责任感此起彼伏,欢乐的感官享乐态度和对整个存在的深刻怀疑精神处处对峙。这些鲜明的特点,让他在同一时期的作家中独树一帜,堪称俄国新兴文学作家的典型代表。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极为推崇阿尔志跋绥夫,他翻译作品数量最多的,他评论频率最高的,当首推阿尔志跋绥夫。
鲁迅极为推崇的俄国颓废主义代表作。
-
◆ 内容简介
《萨宁》是阿尔志跋绥夫的代表作,书中叙述了自幼在家庭之外长大的主人公萨宁返回家乡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萨宁对一切事物都漠不关心,自由自在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表面上看萨宁公开追求享乐,极为堕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萨宁也 代表着俄国知识分子个人意识和自我价值的觉醒。
-
◆ 编辑推荐
《萨宁》是一部极为特别的作品,纵观整个俄罗斯文学史,都算的上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明快优美的景色描写与黑暗扭曲的人性剖析交相辉映,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另一方面,主人公标榜个人享乐主义,无视一切固有的道德和规则,甚至漠视生命,但是实际上,他标志着个人独立的觉醒,代表着社会变革期知识分子对固有传统的质疑和对生命最终意义的新的思考。
鲁迅极力推荐的作家的作品,他的深爱。 我只在这里谈我的读后感。 萨宁是个近乎英雄的人物。此处的“英雄”是指一个绝对有力,内心强大,态度清晰的人物。英雄不分善恶。我由衷的喜欢他,但是我知道作者比读者更明确萨宁所具有的真实性。萨宁是一个观念,是一个看似“不高于生...
评分“人真是个讨厌的东西呀!”他并非想到,而是感觉到了,因此,他想立即离开,哪怕是暂时地离开所有这些人,离开这列火车,离开污浊空气,离开烟雾和轰鸣。——《第四十六章》 离开小镇,离开火车,离开污浊的空气,离开烟雾和轰鸣,当萨宁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是是迈着有力的大...
评分鲁迅极力推荐的作家的作品,他的深爱。 我只在这里谈我的读后感。 萨宁是个近乎英雄的人物。此处的“英雄”是指一个绝对有力,内心强大,态度清晰的人物。英雄不分善恶。我由衷的喜欢他,但是我知道作者比读者更明确萨宁所具有的真实性。萨宁是一个观念,是一个看似“不高于生...
评分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用了两天时间断断续续的看完了,充满肉欲的流畅表达,关于谢苗诺夫死亡过程的描绘,都像一把重锤,把那些曾经不懂的、鄙夷的情节敲的粉碎。合上书的那个瞬间,像是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变化,也像是亲眼见证了萨宁的成长史。 扎鲁宁是最原始的状态,没有道...
评分好多著作都试图教育人该如何生活,如何幸福,试图解答你人生会遇到的问题,但萨宁却没有,他目睹了你人生的矛盾,他在嘲笑这一切的没有意义,生命的虚无。不要试图从中找到答案,虽然他已经洞悉了你的脆弱,他带着嘲讽和冷漠,超乎寻常的冷静,批判着这世俗,所谓的意义,只...
说这本书不好的,我就问一句:谁在任何一本小说里见过萨宁这样的人物吗?只此一点作者就成功了啊。主人公太独特了
评分纯洁是什么?我们为它而骄傲、喜悦,为它而悲痛、死亡,却不曾试图叩问它真正的含义。最有可能的是,原初那伊甸园般的世界只是人们奢望的幻想,而通向“纯洁”的唯一道路,只有在使自己慢慢变复杂的同时,抑制住同时变得虚伪的倾向。
评分萨宁几乎是个没有任何缺陷的完美者,他似乎就是作者本人,用第三人的角度看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只需用几个简单的句子就可以道出事情真理。他是俄国典型的思想觉醒者,关于生活有无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他已思考了无数遍,期间肯定有像尤里一样关注自己内心胜过一切夜夜失眠思考生活,像索罗维伊契克般无力懦弱觉着受苦无意义,或者像扎鲁夫那样过着浪荡遵循欲望的生活,这些人物的死亡实际上就是在重演萨宁的经历,文中几乎没有描写过萨宁的故事,他们三人正是萨宁之所以为萨宁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作者对他们这三类人的一种否定和摒弃的态度。 (另:我觉得结尾几章有点啰嗦,描写之后的萨宁已无意义,不如直接在“瞧,这只爬虫!”断然结束。)
评分早年在译林世界文学名著“鹦鹉”那儿读过一次刘文飞先生的俄语直译。经过那么久,此书也终于在译文这儿再度开花。一想到“旷野里的一棵树”的时候,我也总会想到杜伊若城堡前的旷野里,那一棵,里尔克一直注视的那棵树,那儿的一棵树,纯粹的超越,这儿的一本书,亦是如此。
评分虚无主义多好啊 家人爱情忠贞到最后只会让人烦忧 观点情绪政见到最后也只是困扰 没有爱情的人才能享受性爱 心无旁骛的人才配拥抱太阳 萨宁是旷野里的一棵树 他不需要真实 他站在远处能被人看见就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