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欧洲研究院教授,曾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哲学主席。其重要著作有《存在与事件》《哲学宣言》《世纪》《世界的逻辑》《爱的多重奏》《小万神殿》等。
蓝江(1977- )湖北荆州人,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忠实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阿甘本五讲》。主要译作有《存在与事件》《世纪》《哲学宣言》《小万神殿》《数学颂》《语言的圣礼》《敞开:人与动物》《历史的形象》《美学中的不满》等。
哲学家如何理解青年?
又如何理解“真正的生活”?
如果可以,79岁时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会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本书包含《何为真正生活》和《我如此了解你们……》两部分。
《何为真正生活》收录了阿兰·巴迪欧面向年轻人的三个讲座,探讨了当代青年与真正的生活之间的关系。
《我如此了解你们……》很大程度上是《何为真正生活》的延续,巴迪欧在其中探讨了年轻人如何去认识和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远征。“我已经看到分成若干辽阔空间的大地,我的思绪须臾未离那航海士。” 背井离乡的思考,是一种在世界的不断变化的海洋中的真正的思考,一种精准而游牧的思考。
评分在90%的时间里都get不到巴主席的点,变成了神色木然的翻页机器
评分两部作品的合集:关于年轻人的两种选择,关于男孩和女孩,关于自我和他者,关于政治和运动。第一部比较“接地气”,第二部更加“哲学”,不太好读懂。读来是有启发的,值得以后重读。
评分凤凰读书
评分感慨法国高中就开始拉康、黑格尔、萨特了实在太恐怖了…文中谈到的男性永远无法成人与女性的永远成人导致了男性女性隔阂的巨大矛盾,解读还是非常有启发的,之后关于“他者”的几种观点和进化,雨果谈论的人类一体本质,拉康的“他者”与“我”的内在一致性,萨特的“他者”与“我”的关系才让意识得以意识到存在,黑格尔的意识的“自在自为”暗示了“他者”的存在…还是挺有启发性的,不过实在太绕了,还需要待重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