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文学研究 社会学 历史 文化研究 共同体的焚毁 文学 共同体 文学批评
发表于2025-01-24
共同体的焚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 解构主义批评代表人物、哈罗德•布鲁姆“伟大的对手”J. 希利斯•米勒力作。
◆ 以文本细读探究卡夫卡的作品如何预言了奥斯维辛,文学如何言说、记忆种族屠杀浩劫,以及深陷“后9•11”政治危机的世界将何去何从。
◆ 二十世纪“共同体的焚毁”湮没了超过六百万的生命,也泯灭了某种田园诗化的历史意识的欢腾。在米勒笔下,文学以言行事,冲破阿多诺立下的写诗禁令,见证策兰曾言及的不可见证之事,并由此指引我们从记忆走向行动。
“奥斯维辛之后,甚至写首诗,也是野蛮的。”
《共同体的焚毁》挑战了阿多诺有关大屠杀后的审美生产的著名言论,主张文学见证极端的集体与个人经历的可能性。米勒在各类文本和现实间构筑起一个本雅明式的异质星丛。从史蒂文斯诗歌中的共同体思想到让-吕克•南希、德里达、德勒兹等哲学家阐 发的共同体理论及相关论述,从卡夫卡的小说到与大屠杀相关的小说,再到莫里森的《宠儿》,从德国当初纳粹上台的国内变化到美国近年的形势走向,米勒辨析关于共同体的主要观点,细读创作于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剖析美国令人担忧的国内外情势,以文学生动的情感特质诠释了共同体的机制与悖反,既为曾经的大屠杀及奴隶制做出见证,也提醒当今屹立于自己的摩利亚山的我们时时肩负个人选择的重任
作者简介
J. 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哈佛博士,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欧美文学及比较文学研究杰出学者,解构主义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教于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现为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英语与比较文学系杰出教授。主要代表作有《阅读叙事》(Reading Narrative, 1998)、《小说与重复》(Fiction and Repetition, 1982)、《小说中的共同体》(Communities in Fiction, 2014)、《萌在他乡:米勒中国演讲集》(An Innocent Abroad: Lectures in China, 2015)等。
译者简介
陈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讲师,南京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城堡》是典范,且不仅仅是典范、它精湛地展现了人类生活在某种状态下的后果,人们在这种状态下无法确知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无法确认他人的言语、眼神、脸色和体态姿势所传达的信息。这种人类生活的后果表现为共同体崩溃,叙事随之难以甚至无法保持完整和连续,结局也让人不满,在此意义上,人类生活的这些结果预示了奥斯维辛。卡夫卡似乎已经知道在奥斯维辛之后,就创作有机完整的文学作品而言,写诗是野蛮的也许正是这种隐隐约约的想法,阻止他写完任何一部小说,尽管正如前文提到的,他没写完小说,也可能是因为担心小说一旦写完,会以可怕的方式践行我曾多次提及的小说的施行力量,把他的噩梦变成现实。~关于共同体、卡夫卡和集中营文学、关于后现代与解释学,米勒给了我们脑洞与理论兼备的多重理解。
评分一般。有点乱和琐碎,没什么章法。译者注有点繁复,有掉书袋之嫌。阐释和叙事问题可参考,其他没什么。
评分阅读此书不是学术需要,更是我个人之于时代及我所心爱小说之于时代的追问。米勒延续《小说与重复》时给我的震惊。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让我想到《未知量》中弟弟死后理查德对只顾祷告不涉现实的苏珊的谴责:你可以晚点再享受你的个人消遣!就像疫情时期也可以用上面这句话指责诗歌抗疫的荒诞做法。回答是肯定的,尤其米勒比诗歌更近了一步,他将小说见证的合法性上升到最高。是时候阅读这本书了,共同体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纳粹净化和灭族就是出于共同体的极端,但同时缺失也会带来灾难,德里达自免疫—自毁逻辑给人启发,米勒对几部小说分析仍然精细,不得不承认,某些时代谈论《尤利西斯》《洛丽塔》显然不合时宜,我们不是否定美学,只是在探讨另一个问题:朋友?等你们都饿了七天,你再说朋友! 至少,这本书初步解答了我内心的疑难。
评分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或审美,是否可行?作者答曰: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因为文字除见证奥斯维辛之外,还有对那些触发奥斯维辛的潜在信号,予以捕捉并作出预警。作者用“共同体(用来把人凝聚成团的那套语言、文化、相同或大致相同的价值观)的焚毁”,来指代这些潜在信号,而它们则可通过对作品文本结构、风格、语言的甄别,加以辨析。《审判》与《城堡》隐匿而反讽的叙事者、叙事的断裂、故事的不可完成性、似是而非的矛盾逻辑,在在说明每个人面对他者都像面对一种不断增殖的符号网络,对这些符号的阐释即使可能,也得不到确认。《无命运的人生》辗转迂回、留有余地和限定条件的表述,展现了一种空白的不确定,“在一种语境下看来是自然的事,从另一角度看,就是不自然的了”。作者对《宠儿》的分析则借助医学术语“自身免疫”来说明主人公杀婴的极端道
评分腰封写着哈罗德·布鲁姆“伟大的对手”,前几天布鲁姆去了,米勒是可以独孤求败了吗?
希利斯•米勒在《共同体的焚毁》出版时,已经83岁高龄,这本杰作证明了老先生的宝刀未老,更显示出他对于坚持一生的批评风格的持守以及基于批评经验产生的自反性焦虑——相比起年轻时,高擎解构主义之旗,单枪匹马闯入“耶鲁四君子”的封神榜,83岁的米勒在这本关于大屠杀叙...
评分 评分 评分虚构作品能见证奥斯维辛吗?这几乎是一个伪问题。然而,如果打开关于大屠杀的评价史和叙事史就会发现,其中的表述和逻辑波谲云诡,很多人对事件本身的态度相当暧昧,远非三言两语能描述清楚。据彼得·诺维克考证,即便是在远离欧陆的美国,人们对大屠杀的态度也一度“冷漠”,...
评分布鲁姆的做派是贵族式的……米勒则更像美国南方小教堂的平民牧师,他总是驼着背,穿着背带裤,在简陋的会堂里对着信众,语重心长地谈论这个时代阅读中的善与恶。……文学,鼓励我们启程,去进行一次次朝向黑洞的阅读。——但汉松,《以读攻读》 《共同体的焚毁》既是一部文学回...
共同体的焚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