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葭,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供职于光明日报、新华社、凤凰卫视,是GQ中文版的创刊人之一,腾讯《大家》创刊主编。十余年来,为内地、香港、台湾多家报刊撰写历史文化专栏。对港台问题、民国史、城市史、移民史等领域略有研究。著有《我的双城记》等,编有《大家文集》若干。 现任外邦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总裁。
本书是作者的历史随笔集,讨论清末民初到1949年之前的中国转型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首先,作者确立了这些问题是什么,并从过去十多年来的公开出版品中去遴选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著作,从评述著作入手引申来谈这些问题。次之,作者把这些问题与历史现场联系起来,每篇文章都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建筑入手,采用娓娓道来的故事方法,带领读者从历史情境中进入历史问题。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看完了贾葭老师的新书《摩登中华》,掩卷沉思,颇为感慨,这几年来,对过去有种以前未曾有的特别感受,后来我渐渐明白,这种感受其实就是历史感,年近不惑,人开始有历史感,想想看,二十年前发生的事,三十年前发生的事已经是一代人。年初看查建英写的《中...
评分我好像是个对世间很迟钝的人,读贾葭的《我的双城记》时,我还对生活充满热情,口头禅是:完美。《我的双城记》每一篇都有个小包袱让我哈哈一乐。我跟贾葭说这种感受时,他说:那书就是写来骗钱的。我当时不以为然,以为有才的人都如此谦虚低调。 这两年突然就觉着压抑,也说不...
评分对历史的解读,有两股恶臭:一是在兹念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帝师历史观,为君王做注,以牧民自得;二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狭隘偏执的价值观原点,陷入民族主义极端思维的泥沼。贾葭先生的史论,我本人只看过寥寥几篇有数的公号文章。他从”人“的角度出发,兼具问题意...
评分 评分回顾了一遍从小看过的抗日剧,注意不是特指抗日神剧 在这些剧里 哪怕是对日本人的形象塑造,都会有一两个非负面的形象,比如说身在曹营心在汉在日本士兵之类的 但汉奸这个形象,可扎扎实实个个都是负面角色 这个回顾源于今天看《摩登中华》,有这么一段 商人王承典,在南京沦陷...
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你想给祖国算命——中国往何处去?特别是经常参加北京饭局的朋友,无论如何都逃不过对近代中国的理解,而各个城市里那些老建筑或遗迹,就是历史的注脚,相比纸上的历史,它们更加真实可靠。贾老师从他实地走访过的城市老建筑着手,涉及到的城市有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绍兴等,娓娓道来,把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呈现在读者眼前,连点成线,勾勒出近代中国从帝国到民国近百年的转型历程,或至少是转型中的不同侧面。
评分一本有趣的历史书,一本关于历史的故事书。顺着每一章节浏览一座城市的一幢或几幢老建筑,或许去过开始回忆,或许尚未去但一定会想去看看。。另外,对于一枚理科生,贾老师是一位历史老师,读完他的书,不得不思考历史。
评分由帝制而共和,由儒学而新学,由臣民而国民,由天下而国家,这即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今日称之为“转型”,甚至直至今日,这个转型依然还在进行之中。制度层面,帝制骤变为共和,而人心不能骤变,社会不能骤变,文教不能骤变。自民国成立之日起,反民国复帝制的声音无日无之,洪宪称帝和张勋复辟都有迹可循,不是什么突发事件,共和之所以难产,不是因为共和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共和图有其表而已。遗老是在文化的意义上忠于纲常名教,不是政治的意义上忠于清廷。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提出了辛亥革命中的边疆问题,百余年过去,至今仍为中国的大难题。“天下”结束了,“国家”到来了,夷夏之防的文化冲突变为民族冲突。
评分题材是好题材,策划也是好策划,但是这写得也太半吊子了,通俗读物?(蒋方舟的推荐语排首位我就有点…了
评分传媒人的历史书写,总带着炽热的当代情结,比专业史家更能撩拨人心。贾葭之读史评史,重在追问今天,文风激扬,情感充沛,但不失严谨,见解尖锐。因是一本随笔集,略显碎片,但恰好适合已有一定历史阅读量的读者。因它重点不是连贯的叙事(如许知远的《青年变革者》),而是观点(如刘仲敬的两卷《近代史的堕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