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娄(1915-2005)是美国20世纪大师级小说家,作品三获国家图书奖,一获普利策奖并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荣获197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赫索格》是贝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作为“高级趣味”而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在作家整个创作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敏感、善良,但是现实生活给予他一连串的打击,家庭的婚变,社会的摒弃,使他对世界的现状极端沮丧,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他只能写许多不寄出的信以发泄内心的积郁,诉说个人的见解。他苦闷的中心是在他生活的这个混乱的世界上,找不到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求与探索。这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最多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是贝娄小说艺术的典范之作。
索尔•贝娄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索格》是他的代表作。 赫索格是一位大学教授,两次结婚两次离婚,使他对世界的现状极度沮丧。他只能写许多寄不出去的信发泄内心的积郁。写给亲戚朋友、认识不认识的、活着的死了的,甚至上帝和自己。涉及诸多社会问题,迷惑自己的...
评分合上《赫索格》,放在书架上。自此,将一直有个中年男人,在那里喋喋不休。 赫索格是个教授,犹太人,什么都懂,什么都想,离过两次婚,有过很多女人,自这年春天开始,内心开始散乱,无法抑制地不停写信。想到什么,就写下来,想到谁,就写给谁,无论相识与否,活着还是死去。...
评分1 贝娄的风格 伍尔夫恰当地指出:“一部小说的成功不只在于让人想起生活,同样也在于它能用偏向形式方面的特点取悦我们。比如风格和语言。”索尔·贝娄无疑是一位风格鲜明的作者,或者相对于作者,细致而卓越的文体家似乎是对他的更好形容。生于贝克特的时代,他既承袭了比他...
评分《赫索格》是一本知识分子拷问自身的书,痛苦而尖锐,还不合时宜。不过,这正是这本书吸引我之处:我们该怎样面对现实。我知道这个搏斗已经由来已久,《堂吉诃德》、《浮士德》都是针对这样的话题,他们的精神行走,沉默而坚决,如同信仰。如今,索尔贝娄的加入,让这个悲...
评分Feb 3, 2006 10:52 AM Fw: daily quote<2005-12-30> from selbsterhaltung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oz.being-with-others Date: 2005-12-30 上午6:40 Subject: Fw: daily quote<2005-12-30> To: blog bornvagabond.*********@spaces.msn.com 凑字数篇...
翻译地很精妙,作者写的东西跟我的隔阂太大了。心理式的描写是非常强大的,但是为什么美国的当代作家,像品钦和这位,都喜欢在作品里塞上很多话题之外的东西呢,尤其是哲学、历史和政治!结果就导致整个阅读停滞了,而且不是卡夫卡和卡尔维诺似的停滞,而是一种僵硬地、灌输式的停滞。相比而言,我就更喜欢保罗奥斯特那种有音乐感的结构和文风,但偏偏在地位上后者没法和索尔贝娄比。欸,看来我是大众流派的。
评分这个年纪,阅读索尔.贝娄有这么强的代入感,是我自己没有料到的。每天早晚安静地坐在地铁上,浸入赫索格狂乱又深刻的呓语中,带给我极大的精神愉悦。这种愉悦像深夜的脑海中突然冒出的诗句,带着灵光,仿佛你已洞见自身命运的所有奥秘。你为那个本就虚无的命运颤栗着: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评分可能,我永遠無法安靜地徹底讀完,強烈的自動代入。
评分赫索格的第二个妻子马德琳如何抛弃他以及在纽约和芝加哥五天的戏剧性事件,这一系列的事件是赫索格回到路德村后在回忆中展开的外部事件,在外部事件叙述的同时,则不断交织着一系列的联想与意识的四环:儿时在蒙特利尔和芝加哥的经历,他的两次婚姻,性爱与性生活,尤其是马德琳和格斯见奇的私通与背叛,由此而起的精神错乱,甚而至于被当作疯子等。不仅于此,整个意识或下意识的闪回与断想还交织着他用文字或是在头脑中写就的几十封信,这些信有给朋友的、妻子的、总统的、艺术家的,他们有的已死去,有的还活着。这些书信涉及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正是它们构成了作品最为博大的内容和最为精妙的分析。五天的戏剧性事件构成叙述文本的主体框架,这一系列的外部事件则全部是在人物的意识流程中展开,它们构成了人物精神的流变史。
评分这就是离婚后还起诉索尔贝娄,要求分诺奖奖金的第二任妻子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