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冬连 中国当代史研究学者。曾长期任教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和国防大学,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史、中国改革开放史。著有《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五十年国事纪要·外交卷》、《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共和国年轮(1961)》、《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筚路维艰: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等。
本书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一是对改革路径的探索。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成功地越过市场化的临界点,而且保持了经济高增长?本书作者通过对历史进程的细致梳理,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这本书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完整呈现出来,既有沟通,协商与共识,也不乏对抗,矛盾与分歧。这才是改革之路的常态。关键在于,决策层具有试错精神,这也是中共一以贯之的决策理念。“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共多年积累的经验。最喜欢最后一章的分析,作者从历史与现...
评分一个了解世界发展又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在1975年会怎样的绝望? 但绝望的环境里孕育着新生。 1976年一代天骄去世,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中美建交、掀起出国考察热潮,1979年宝安县变为深圳市,1980年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个国家短短几年间迅速转向,到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
评分一个了解世界发展又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在1975年会怎样的绝望? 但绝望的环境里孕育着新生。 1976年一代天骄去世,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中美建交、掀起出国考察热潮,1979年宝安县变为深圳市,1980年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个国家短短几年间迅速转向,到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
评分近来读史书的一个收获是,原来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经历过这么大的争议啊?时至今日,少有人再怀念计划经济,少有人再怀疑高考的权利,少有人再认为雇佣超过四个人就该逮捕甚至枪毙。但是就在区区三十年前,这都是要掉脑袋的禁区。1978年改革开放,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1987年反...
评分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令世界瞩目,不过“中国奇迹”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国模式”。前者只在事实层面进行阐释。经济增长之所以是奇迹,原因之一是在20世纪后期大批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浪潮下,放眼望去,只有中国最成功。秩序相对稳定,并在此条件之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
中国的改革路径不是预先设计,但也不是纯粹的“人类行为的意外结果”,而是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的结合。
评分萧冬连老师的最新力著,以平实严谨的文字和生动鲜活的细节,还原了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历程。本书所参考的史料,除了报刊报道、回忆录、会议档案文件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作者对改革的重要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这也使得本书的原创性、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极高。而将如此众多的独家史料和高层决策的丰富细节,简明而凝炼地浓缩在300页左右的不长篇幅里,也充分体现了作者不俗的文字表达功力。实在让人敬服。
评分改革开放缘由,双包到户,中央地方分税制,企业松绑,乡镇企业,价格双轨制,价格闯关,企业所有制改革,十三大,软着陆与硬着陆,南方讲话,证券市场,十四大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变得清晰起来。80年代经济改革几乎是风风火火往前跑,到末期经济过热各种问题显现出来,自下而上改革的农业和乡镇企业发挥举足轻重作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国富企富民富,共同铸就改革大业。
评分作者把握住了“探路”这条基本线索,清晰地勾勒了改革开放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叙述了高层决策、思路规划、地方响应等过程联动,阐明了我们是如何随着改革进程一步一步地选择改革的下一个方向的。正如邓小平所云“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是一场没有蓝图的改革,就像长征一开始并不打算要去陕北一样;不过,也正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有规划得那么远,而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开放才真正成为了“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不是变成下一个东欧和苏联。另外,书里对赵有点忌讳,一会儿称职务,一会儿用姓名,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没能引用港中大出版的《赵文集》。今年刚好是个敏感时刻,可以理解作者规避风险的苦衷。
评分梳理得还是较比不错。有些话外之意,需要细细领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