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第一章濛古族的起源1
第一節曆史上的東鬍諸部族1
東鬍(3)烏桓、鮮卑(4)室韋(10)
第二節濛古部的西遷14
第三節遼金統治時期的濛古草原19
遼對濛古草原的統治(19)金代的濛古草原諸部(30)金朝對濛古草原諸部的控製(44)
第二章12—13世紀初濛古諸部的社會狀況54
第一節經濟生活54
畜牧(54)狩獵(58)手工業(59)商業交換(61)農業(62)
第二節社會組織與社會結構62
傢庭(63)氏族、部落(67)部落聯盟(78)
第三節階級分化80
草原氏族貴族(81)奴隸與屬民(bo′ol孛斡勒)(84)平民(90)
第四節文化習俗91
第三章成吉思汗統一濛古與大濛古國的建立97
第一節成吉思汗的興起97
也速該之死與鐵木真的童年(97)與劄木閤的聯盟及十三翼之戰(101)斡裏紮河之戰與泰亦
赤兀部的敗亡(106)闕奕壇之戰與東濛諸部的平定(109)班硃尼河之盟與剋烈部的敗亡(111)乃蠻的滅亡與濛古草原的統一(114)
第二節大濛古國的建立117
一、 國傢製度的建立117
韆戶授封製度(118)護衛軍製度(126)法律的頒行與司法機關的建立(132)文字的創製(
136)
二、 國傢的擴展與鞏固139
西北鄰部的降附(139)與舊氏族殘餘勢力的鬥爭(141)
第三節對外侵掠144
一、 第一階段(1205—1218年)145
徵西夏(145)侵金(147)西遼的滅亡(156)
二、 第二階段(1218—1224年)159
成吉思汗西徵(159)木華黎經略華北(180)
三、 第三階段(1224—1227年)187
伐金(187)西夏的滅亡與成吉思汗之死(188)
第四節兀魯思的分授與繼承189
第四章濛古國的繼續擴張與發展195
第一節窩闊颱閤罕時期195
一、 窩闊颱即位與汗權的發展195
二、 徵服與擴張的繼續(上)——滅金201
滅亡金朝(201)與南宋的和戰(204)徵高麗(209)
三、 徵服與擴張的繼續(下)——拔都西徵210
不裏阿耳(Bulghar)的殘滅(212)斡羅思(Orus)的徵服(213)進掠波蘭與匈牙利(214)
四、 濛古在北部中國和中、西亞地區的統治216
對北部中國的統治(217)對中、西亞地區的統治與經略(229)
五、 貴由汗的短暫統治234
貴由即位與黃金氏族內部矛盾的加劇(234)招徠吐蕃(238)
第二節濛哥汗時期239
一、 汗位的爭奪239
濛哥即位(239)叛亂的鎮壓(243)
二、 統治措施245
中央政權的強化(245)行省的設置與親王齣鎮(246)括戶、治賦與分封(247)宗教的利
用與宗教辯論大會的舉行(249)
三、 忽必烈對漢地的經略252
崇儒攬士(253)並大理(254)軍政設施(256)營建開平府(258)與濛哥的矛盾(258)
四、 第三次大規模的西徵——旭烈兀西徵259
滅亦思馬因(260)阿拔斯王朝的滅亡(261)入侵敘利亞(262)
五、 濛哥的南侵和他的死264
第三節濛古國時期草原社會的變化267
第五章元朝的建立274
第一節忽必烈與阿裏不哥的汗位爭奪及
李璮叛亂的平定274
一、 與阿裏不哥的汗位爭奪274
即位開平(276)與阿裏不哥的汗位爭奪戰(278)阿裏不哥的敗降(280)
二、 諸汗國的分立281
三、 李璮的叛亂285
第二節封建專製王權的建立288
漢法的采行(289)濛漢雜糅的政治製度及其實質(294)八思巴濛古字的創製(296)
第三節大都的營建297
大都的興建(297)兩都製度與上都概況(301)
第四節社會經濟的恢復304
奬勵發展生産(304)嚴禁侵民傷稼(305)廣興屯田(307)
第五節濛、漢、色目官僚集團的傾軋與鬥爭308
濛、漢、色目官僚集團的形成與矛盾(308)阿閤馬的攫權徵利與官僚集團間的鬥爭(313)
第六章全國的統一319
第一節滅亡南宋319
伐宋的準備(319)攻占臨安(322)閩廣川蜀的平定(328)
第二節與西北、東北諸叛王的鬥爭331
海都的叛亂與窩闊颱汗國的興起(331)昔裏吉之叛(334)乃顔之亂(338)
第三節為鞏固全國大統一的諸措施343
一、 鞏固統一的諸政治措施343
地方統治機構的完備(344)民族壓迫政策的新發展(346)製曆與纂修《一統誌》(347)
驛站製度的發展(348)
二、 軍事鎮戍348
三、 經濟政策349
四、 大統一的曆史作用351
第四節至元中後期朝政的升沉354
一、 阿閤馬擅權354
阿閤馬的苛政(355)大都暴動(359)
二、 真金預政和他的死362
真金預政(362)盧世榮主政失敗與真金之死(365)
三、 桑哥執政與皇位繼承367
桑哥與尚書省的復設(367)完澤任相與皇位繼承人的確定(371)
第五節對外侵掠戰爭372
高麗(373)日本(374)安南(376)緬國(378)占城(379)爪哇(379)
第六節至元中後期人民的反抗鬥爭381
南宋被滅期間人民的反抗鬥爭(381)至元後期人民的反抗鬥爭(384)
第七章統治製度(上)389
第一節宮閫製度與貴族特權組織389
忽裏颱製度(390)分封投下製度(393)斡耳朵製度(396)怯薛製度(397)
第二節民族壓迫政策402
第三節官製406
中央官製(406)地方官製(412)基層設置(416)官吏的選舉和銓敘(418)
第四節戶籍、賦役與財經製度428
戶籍製度(428)賦稅差役製度(436)徭役(443)經理與助役(446)課程(448)鈔幣製
度(451)
第八章統治製度(下)462
第一節軍事製度462
軍戶與奧魯(463)宿衛軍製度(468)鎮戍軍製度(475)屯田(481)
第二節驛站製度483
第三節刑法製度488
第四節儒學的利用497
第九章社會經濟506
第一節大統一、多民族經濟、文化共同體係的發展與
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506
一、 民族雜居507
二、 南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509
人口(513)賦入(516)文化教育(519)
第二節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概況519
一、 農業519
荒地的開墾(519)排水造田與水利灌溉方麵的成績(522)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526)
工具、耕作技術和作物品種的交流與推廣(527)
二、 畜牧業533
三、 手工業535
絲織業(536)棉紡織業(537)印染業(540)氈罽業(540)武器(
540)印刷術(543)瓷器業(544)釀造(545)
四、 商業交通547
交通(547)商業和城市(553)國外貿易與交通(559)
第十章社會階級與結構564
第一節社會階級關係564
一、 係官田土564
二、 地主階級569
濛古貴族地主(569)北方漢人地主(572)南人地主(573)寺觀地主(577)
三、 商人與高利貸者579
四、 農民582
五、 手工匠590
六、 驅奴597
第二節社會群體結構604
一、 宗族604
二、 傢庭610
三、 婚姻613
第十一章中期的政治概況617
第一節成宗鐵穆耳統治時期618
成宗之立(618)朝政概況(620)與察閤颱、窩闊颱汗國的戰爭(624)用兵西南(626)
第二節武宗海山、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英宗
碩德八剌統治時期627
成武授受之變(627)武宗朝的政治(629)仁宗的政治興革(632)英宗之立與南坡之變(637)
第三節從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到順帝妥懽
帖睦爾的初年639
泰定帝的統治(639)兩都爭戰與明宗之死(642)文宗統治時期(645)順帝初年的政治概
況(650)
第四節人民的反抗鬥爭654
劉季起義(654)陳空崖起義(654)段醜廝起義(655)阿失歹兒起義(655)蔡五九反抗(655)園明和尚起義(656)趙醜廝、郭菩薩謀反(656)硃光卿、聶秀卿起義(657)棒鬍起
義(657)彭瑩玉、周子旺起義(657)範孟謀反(658)鹽徒郭火你赤起義(659)
第十二章元末人民大起義661
第一節元末社會總危機的形成661
一、 統治機製的總潰爛661
二、 人民反抗鬥爭的蜂起666
三、 白蓮教的發展與傳播670
四、 河防工程與大起義的引發676
第二節人民大起義的爆發678
一、 起義軍的蜂起678
劉福通領導的東係紅巾軍(678)芝麻李領導的徐州紅巾軍(680)徐
壽輝
領導的西係紅巾軍(681)起義在襄、鄧地區的南、北瑣紅巾軍(683)張士誠起義泰州(683
)方國珍起義浙東(684)
二、 元軍的圍剿與鎮壓684
第三節起義軍的發展與劉福通北伐688
一、 諸部起義軍的再起與發展688
龍鳳政權的建立(688)天完政權的再起(689)大周政權的發展(690
)硃元璋進據集慶(692)
二、 劉福通的北伐與失敗694
定都汴梁(695)西路(695)東路(696)中路(697)龍鳳政權的潰
敗(698)
三、 陳友諒建大漢政權700
四、 明玉珍據四川701
五、 從大周政權到東吳的演變702
六、 方國珍在浙東的割據704
七、 陳友定據八閩705
八、 硃元璋西吳政權的發展707
第四節在人民大起義衝擊下的元朝711
一、 妥懽帖睦爾政權的腐朽與內部傾軋711
朝廷的腐朽與竭蹶(711)內爭與傾軋(713)
二、 地方軍閥的壯大與混爭715
人民大起義中地主階級的動嚮與地主武裝的發展(715)朝廷的黨爭
與地方軍閥的混戰(720)
第五節硃元璋統一諸部與元朝的滅亡723
一、 並陳友諒723
二、 平張士誠728
三、 北伐與元朝的滅亡732
四、 平定浙、閩、兩廣及四川735
平定方國珍(735)平定陳友定(736)平定兩廣(737)滅夏(738)
第十三章文化740
第一節哲學思想741
一、 理學的北傳及其在全國統治地位的確立741
金代的儒學簡況(741)理學的北傳(745)理學在全國的廣泛傳播(750)程硃理學在全國學術思想領域內統治地位的確立(754)文廟規製的確定(759)
二、 理學的派衍與硃陸調和761
許衡及其以躬行踐履為準的正統派(761)北方的理學彆派劉因(767)
南方理學及其巨擘吳澄(771)陸學的流傳與硃陸和會的發展(778)
第二節宗教784
一、 佛教785
喇嘛教(785)禪宗(789)白雲宗(790)糠禪(頭陀教)(791)
二、 道教794
全真教(795)真大道教(800)太一教(801)正一教(802)
三、 伊斯蘭教的傳播803
四、 基督教的傳播806
五、 三教歸一思想的發展813
第三節史學820
遼、金、宋三史的修撰(820)《元朝秘史》(825)鬍三省的《資治
通鑒注》與馬端臨的《文獻通考》(829)
第四節文學藝術832
一、 元麯832
散麯(833)雜劇(838)南戲(845)
二、 散文詩詞847
三、 繪畫書法851
第五節科學技術856
一、 農學856
二、 醫學859
三、 天文曆數861
四、 地理勘測865
五、 機械製造867
六、 水利工程869
七、 數學870
第十四章與外國的聯係與經濟文化交流874
第一節與宗藩之國的關係874
與察閤颱汗國的關係(875)與伊利汗國的關係(880)與欽察汗國的
關係(893)
第二節與毗鄰諸國的關係896
高麗(896)安南(901)
第三節與海外諸國的關係902
日本(903)占城、真臘(905)南海諸國(906)
第四節與歐洲、非洲國傢的交通908
加賓尼與魯不魯乞的齣使濛古(908)馬可·波羅來華(911)羅馬天
主教
士在中國(914)斡多裏剋的旅華報告(916)與非洲的交通及伊本·拔都他遊記(917)
附錄:元大事年錶920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