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岱远,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地道的北京人,打小儿在紫禁城边儿的南池子长大,做过工程师,现为某出版社编辑,编辑过百十来本书,在《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等媒体上发表过多篇怀念北京的文章。2007年出版了《看罢西游不成精》一书,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连播。近些年,他积极倡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档栏目学者嘉宾,连续担任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大讲堂”主讲专家,被第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节授予“北京读书形象大使”称号。
“京味儿”说起来面儿挺广,北京人说话、北京的老胡同、北京的曲艺杂耍儿……这些个东西搁一块儿就是“京味儿”。今儿个这本书说的是“京味儿”的吃食。春天的春饼,夏天离不开的芝麻酱,初秋吃的烧茄子,冬天上得了大席面的大白菜……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可就是不特别的东西,北京人吃起来可特有讲究。怎么讲究?您慢慢看。
但是作者的思维,我还是不太苟同的。大概是个人都会觉得只有自己家乡,自己家的东西是最好的。但是,越长大越会明白自己从小习惯的一切不全是最好的,或者说,大部分都不是最好的。作者每次哪儿哪儿都是必须北京北京北京的。甚至怀念起战乱时毫无希望的堕落的北京醉汉那种悠闲...
评分读这本书时,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我们这些被认为是摒弃了传统的80后一代人,可能会成为那老北京遗韵的最后见证人,甚至也可能成为那个早已远去的背影的最后一班守卫者。 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就是不要责怪一些厨师做出的老北京菜肴和小吃的味道不地道,因为那些厨师也没有...
评分读这本书时,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我们这些被认为是摒弃了传统的80后一代人,可能会成为那老北京遗韵的最后见证人,甚至也可能成为那个早已远去的背影的最后一班守卫者。 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就是不要责怪一些厨师做出的老北京菜肴和小吃的味道不地道,因为那些厨师也没有...
评分地道的北京人,讲究的北京菜,熟悉的故乡情…… 正如作者所说,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吃食,习惯正在消失,一不小心就成了文化遗产。 那么多带着浓浓京味儿的北京小食,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勾得我隔三差五就得按着书上的说法去做一道菜,当然去做,去吃的过程,就是回味和体会北...
评分我最讨厌看一切关于美食的书,作者文笔不好,味如嚼蜡,许多没吃过的吃食都会被我彻底封杀;作者文笔太好,每次都搞得饿得慌,只想佟湘玉的溜肥肠。 买《京味儿》之前在网上闲逛,突然看到三联这么一本书,挺薄的,结果一查,美食书,嗨,倒胃口。 不过后来实在忍...
轻松的文字,真切的感受。想起小时候的豆酱,现在还做的打卤面…不光是回味,而是活在家里,印在心里…
评分废纸。
评分轻松的文字,真切的感受。想起小时候的豆酱,现在还做的打卤面…不光是回味,而是活在家里,印在心里…
评分哇!这本书太棒了,我跟着他做了虾皮酱油面,真的太好吃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好多食谱,有的看起来很难,希望有机会我可以一一尝试。我喜欢北京,喜欢北京话的腔调,喜欢北京的各种美食,喜欢北京各种建筑的历史,以前去南京的时候,每一栋建筑都好像有很多相关的历史故事,我相信北京也是如此。我也喜欢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有好多次在文学作品中和影视剧中看到关于北京的历史文化。我喜欢的演员张一山和摄影师TenGuSan都是北京人,选择了去上海念书,独自一人去上海周围的城市旅行,在西北长大,对北京充满了向往。记得以前大概是童年看的电视剧好像都与北京有关呢。希望可以品尝地道的北京小吃。京味儿为我了解北京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读来是一种享受。
评分唉,真羡慕老一辈儿的人,能吃到这么多没有被工业化荼毒的鲜活美食,怀疑自己是个假北京人,提到的这么多美食只有春饼、白肉、炸酱面、烧茄子、心里美、腊八蒜几样有同感,不过也种草了不少老字号和菜谱,有时间上城里去尝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