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哈裏森,牛津大學前任Andreas Idreos科學與宗教教授,目前為昆士蘭大學歐洲著述史中心研究教授和主任。他是2011年在愛丁堡大學舉行的吉福德講演的主講人,也是牛津大學伊安·拉姆齊中心的高級研究會員。著有《科學與宗教的領地》《人的墮落與科學的基礎》《劍橋科學與宗教指南》。編有《與自然角力:從預兆到科學》。等。
張蔔天,清華大學科學史係副教授,國內傑齣的中青年翻譯傢,譯有圖書40餘部,譯文質量獲得讀者一緻好評。
理解科學與宗教的關係對於深入理解西方近代科學的興起或科學革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彼得·哈裏森是目前研究科學與宗教關係的頂尖學者,在這本書中,他考察瞭聖經在自然科學的興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顯示瞭聖經的內容,尤其是它被詮釋的方式,對公元3世紀到17世紀的自然觀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近代科學的興起與新教處理文本的方法有關,這種方法宣告瞭中世紀象徵世界的結束,為科學地研究自然和用技術開發自然確立瞭條件。
阅读最大的喜悦是,一边阅读,一边在生活的其他时候思考,而慢慢地,自己的猜想和推论却在之后的某个章节与作者悄然相合。 如果说《现代性的神学起源》是从唯名论的角度,系统的考察了“神-人”思想的发展脉络,以神的“退出“为主要结论解释现代性的起源,那么《圣经、新教与...
評分阅读最大的喜悦是,一边阅读,一边在生活的其他时候思考,而慢慢地,自己的猜想和推论却在之后的某个章节与作者悄然相合。 如果说《现代性的神学起源》是从唯名论的角度,系统的考察了“神-人”思想的发展脉络,以神的“退出“为主要结论解释现代性的起源,那么《圣经、新教与...
評分自然科学的兴起肇始于人类诠释自然方式的改变。旧世界的自然是一个有意义的自然,自然物的意义是对于人的意义。当人们研究自然时,一个关键点就在于自然物究竟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人们需要知道自然物的含义,因此,此时的关键问题是“What is……”;但到了新世界,人类剥夺...
評分自然科学的兴起肇始于人类诠释自然方式的改变。旧世界的自然是一个有意义的自然,自然物的意义是对于人的意义。当人们研究自然时,一个关键点就在于自然物究竟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人们需要知道自然物的含义,因此,此时的关键问题是“What is……”;但到了新世界,人类剥夺...
對《聖經》之書和自然之書的閱讀方式或理解方式在近代發生根本變化:從象徵主義到字麵主義。這種轉變與近代科學的誕生息息相關,因此也與現代社會的誕生息息相關。本書為理解西方古今之變和現代性的傳統背景提供瞭非常有趣的視角。讓人大開眼界。
评分本書主要討論宗教改革與科學興起的內在聯係,換句話說也是在迴答“宗教改革前,科學為何無法興起”的問題。 作者迴答道:在教父時代,人們認為研究自然界本身沒有意義;在中世紀早期,雖然自然之書的說法已經齣現,但卻是建立在與《聖經》一同解讀的基礎上,自然世界沒有內在聯係。 正是宗教改革提齣瞭隻按字麵意義釋經的新原則使得《聖經》的內容從道德隱喻變為曆史敘事,這一過程斬斷瞭自然世界的象徵含義,物質世界本身的邏輯得到重視。通過研究自然來認識上帝,甚至重迴伊甸園的渴望推動瞭人們對自然本身的重視。 由這個角度重新審視科學革命,看到的不僅是範式的更替,更有一個糅閤科學和哲學的舊世界觀體係的崩潰。 長時段的考量、嚴密的邏輯論證和紮實的文獻功底非常精彩。這三個特點同樣見於《科學與宗教的領地》,似乎是哈裏森的研究特點。
评分結論顯而易見,看中文版序言就可以瞭。
评分對《聖經》之書和自然之書的閱讀方式或理解方式在近代發生根本變化:從象徵主義到字麵主義。這種轉變與近代科學的誕生息息相關,因此也與現代社會的誕生息息相關。本書為理解西方古今之變和現代性的傳統背景提供瞭非常有趣的視角。讓人大開眼界。
评分迴去要寫長評。看到最後發現作者說“我直到修訂最後一章的時候纔看到the word of God and language of man,這本書的討論比我詳細”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