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
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其中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 译者简介
钱永祥,1949年生于兰州,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供职于台湾“中研院”,研究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黑格尔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近年来从事自由主义专题研究和“人民”概念研究。《思想》杂志主编,《台湾社会研究》顾问。
本书收录马克斯•韦伯脍炙人口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这两次演讲作于D一次世界大战终战前后,昨日世界业已崩塌,新的社会及政治秩序尚未成型,德国年轻人中弥漫着一股迷惘的集体氛围和左倾的政治浪漫主义。面对着渴求意义与先知的听众,韦伯刻意与纷乱的时事保持距离,将他的主题置放于思想史及社会史的脉络中,从而对现代世界做出根本性的诊断,并将此诊断运用于德国所面对的政治局势:在一个祛魅后的世界,学术及政治是否能成为一种志业?对世界有所知和对世界采取行动之间的统一,是否能在学术中或在政治中实现?韦伯的回答冷峻克制,暗蓄悲情,寄托深远。而他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及责任伦理与心志伦理的对峙,迄今仍对我们的学术反省与政治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1。一个教师所应当做的,不是去充当学生的精神领袖,不是立场鲜明的信仰灌输,而是尽力做到“知识上的诚实”,去“确定事实、确定逻辑关系和数字关系或文化价值的内在结构”,因为没有对手和不允许辩论的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呆的地方。 2。一名正直的教师,他的首要职责...
评分Max Weber的这本小册子对后世影响之大,恐怕他自己当时都不曾预见到。书中收录的两篇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作于1919年,其时正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历史走向的拐点——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大繁荣,大萧条……都在这一年前后陆续铺开。整个时代的精神是焦灼不安的...
评分近来读了几本社会学的杂书,对民主这个东西渐渐产生一点迷惑,或者也是以前读书思考太少的缘故吧。 首先是在《学术与政治》的前言里,冯克利先生重述了韦伯揭示出的一个“极紧要”的事实:“在那时的许多欧洲人看来,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最关键的价值科目——科学和民主,也已遭...
评分老人家的这篇演讲由于是与《以政治为业》一起出版的,然后取了个天煞的名字叫《学术与政治》。令人不寒而栗啊。硬着头皮看了下来,发现其实这是一篇不错的励志作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感。就是板起脸说冷笑话,有点让人受不了。然后我把它“翻译”一下吧! 1、菜鸟们~关键是...
我不配读书555555 刷新拖延记录的一次
评分当谈到学术作为志业究竟为何,韦伯自信而坚定地说,他相信自己以身作则。他确实如此。
评分时读时新。韦伯这两篇演讲堪称好演讲的典范,没有浅薄的鸡汤,不带热烈的情绪,而是冷静克制下的透彻说理和分析。韦伯极其严肃地表达从事政治与学术的艰难困苦,甚至从结果上它们可能会收效甚微,乃至流于无意义。如果你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愿意担负起选择及其后果的责任,那就用你的热情、坚持和判断力去黾勉为之,因为这是你的志业。
评分“不论现在在表面上看起来胜利的是哪一群人,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夏天锦簇的花丛,而首先是冷暗苛酷的寒冻冬夜。当一切都荡然无存,丧失自己权利的不仅是皇帝,无产阶级也不会例外。到了长夜逐渐露白之时,在今天看来拥有花朵灿烂的春天的人,尚有几个仍然存活?到了那个时候,诸君的内在生命又已变成何种面貌?恨怨还是已转为庸俗?对世界或者自己的职业一种麻木的接受?或者第三种可能(这绝对不是最少见的):有此道禀赋的人,走上了神秘主义的遁世之途,甚至(这种情况更寻常,也更可厌)为了跟从流行,而强迫自己走上这条路?不论一个人沦入这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我都会认定他没有资格做他现在做的事,没有资格去面对真相下的世界、日常现实生活中的世界。”
评分啃过英文,糟心时还得再看。三篇导论里《韦博的学术》最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