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甚至大陆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 20周年经典新版“母子之书” + 50后妈妈 + 80后孩子 + “家有二胎”的成长镜头……
作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作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面对初生至童年、少年时期的两个孩子(华飞、华安),从出生,到开始说话、识字、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也有母子的无奈和迷惑。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后来,15岁的“底笛”(弟弟)说:“有时候,妈妈带我们在草原上放风筝。草原那么大,草绿得出水,我们躺下来,看风筝在天空里飞。我觉得我可以一辈子躺在那里。”
后来,19岁的“葛格”(哥哥)说:“尽管我们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母亲却仍然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用她的语言来说,‘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而最初,34岁的母亲(龙应台)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第二遍看龙应台的《孩子》,之前仅看到以理性著称的母亲另一面的柔情满怀,不知是否因为即将步入婚姻,孩子和家庭都将不再遥远,如今再读,感悟变得深切而实在。 如果说如何教育小孩这个问题尚且言之过早,那么对于将来的生育,我更担忧的是我能否为他(她)提供一个...
评分孩子和母亲在一起,我的视线总会先被孩子吸引,那样天真无邪,娇小玲珑。一团柔嫩鲜活的生命意味着无限欣喜。然后,我会不由自主转向孩子的母亲。女人脸上的如花笑靥,风雨沧桑,心中的真情流转,生之苦乐都将弥漫在孩子成长的空间里,教他去爱,去体验,去感觉。不知道为什...
评分孩子本来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天下母亲做女人的礼物。 心得:用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值”的人,而不是粗鲁地呵斥、大声地教训、自以为是地责备,甚至罚站抽鞭。这种爱的实质是对幼小生命的尊重。尊重是因为平等——把孩...
评分《初识》:关于孩子开口说话的内容,华安的生活环境导致了他异于常人的语言能力,而龙应台总是用汉语教他,甚至想连带教与他一些主观的感受,而小孩却总是用他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和那些新鲜的字眼。 《龙》:对于一种不存在于世上的动物,孩子的想象力居然能如此丰富,...
评分读龙应台的书,从最早读过的《野火集》到后来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让人感觉这个当初言辞激烈、横眉冷对的文坛一支笔愈来愈温婉,一个女人一旦有了孩子成为了母亲,虽然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她观察世界和人生的角度却会发生翻天...
做孩子最失败的,就是既厌恶父母设计的人生,又怕走错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评分很美好的感觉,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很难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平时难以割舍的手机,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让我感触最深的应该是为人母亲的纠结和矛盾吧,希望孩子不弱于人,但又想放孩子自由,希望孩子慢慢长大,但时间总是“踩着钢铁的步伐节节逼进”,开心又痛苦,但作为一名作家似乎能减少一些时间流逝带来的痛苦,用纸和笔记录下那些美好、惊喜、悲伤等石破天惊的“创世记”!
评分由于身处一线城市的育儿切身经历,对此书有点感触。这本书是北欧教育理念的文学阐述,回归和关注孩子天性和原始态。但是,东亚教育环境都是从小灌输竞争意识,这是国情和发展阶段使然。在此环境和体制下,对的事不一定就随心所欲能做到,否则小孩回到竞争社会中也会自信缺乏,茫然无措。除非有足够的资本实力支撑,给予一个独立的教育环境,以及不需要应试选拔的升学途径。
评分做孩子最失败的,就是既厌恶父母设计的人生,又怕走错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评分“人生三书”的第一本,这三本书一定要按顺序读才能体会一个母亲的心路历程。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书才是美事。推荐两篇:蝴蝶结,读《水浒》的小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