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美国斯坦福大学汉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心灵革命》(Revolution of the Heart)、《陌生人与中国的道德想象》(The Stranger and the Chinese Moral Imagination)等。
修佳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硕士,译作有詹姆斯·贝尔的《如何写出炫人耳目的对话》、詹姆斯·弗雷的《悬疑小说创作指导》等。
本书重点探讨了“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 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译作里面152页的注解错了,陈淑君是陈璧君的妹妹,不是赵五贞。 丑闻男主角,也就是陈淑君后来的丈夫谭熙鸿,在中华民国时期曾担任全国蚕丝产销协导会主任委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顾问参事室主任。 更有趣的事情是当时所谓 A先生与B女士事件。 1917...
评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8/10/12/%e5%bf%83%e7%81%b5%e9%9d%a9%e5%91%bd/ 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美]李海燕/修佳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7 子扉我 2018年秋 上海—北京途中 原载上海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10月12日,发表时有改动
评分 评分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多数时候都是在谈论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件事和一个人。可究竟什么是爱情?或者什么影响甚至构建了我们对爱情的认知?我们往往对自己越是习以为常的事物却越是知之甚少,同时当无知暴露出来时,我们也总能安之若素。可这些问题曾经并且现在仍旧困扰着...
原本期待一本社会史专著,没想到主要内容建立在对文学和文艺作品的分析上。虽然不符合预期但依然信息量很大…感觉顺着作者的思路重新理解了晚清-民国时期的爱情观念和冷门近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让人很有进一步阅读的冲动。(英雄儿女传和丁玲读起来)
评分爱情定则的讨论发生在1923年,鲁迅《伤逝》作于1925年。讨论是《伤逝》的答卷。搞笑吧
评分翻译基本还可以,校对有一些问题,责任编辑应该负一点责任。
评分原本期待一本社会史专著,没想到主要内容建立在对文学和文艺作品的分析上。虽然不符合预期但依然信息量很大…感觉顺着作者的思路重新理解了晚清-民国时期的爱情观念和冷门近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让人很有进一步阅读的冲动。(英雄儿女传和丁玲读起来)
评分【藏书阁打卡】 由情切入,经近现代文学、相关事件,谈现代中国的心灵革命。大框架儒家的感觉结构、启蒙的感觉结构、革命的感觉结构三分,窃以为一般,传统、启蒙、革命三种话语的分析早已有之,这里只不过套上了“感觉结构”(也是我比较菜,没看出这个做法借用威廉斯概念的妙处)。只是关于爱情的谱系分析,无疑可以导出爱情是社会建构的结论,引发对于爱情的深思。 另外,此书算是一种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典范之作。此书中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也是事件,体现作者的思想,反映时代的意识形态,是思想史、观念史的材料与基础,默认文学与时代存在提喻关系。也因此可以保留意见,毕竟文本与案例都是经选择的,很难说可以作为百分百的代表,我觉得说是“现代爱情文学史”可能更好?期待更多的情感研究。 Ps:黑格尔《美学》好像挺多谈爱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