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奈保尔(V. S. Naipaul):
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著有《米格尔街》、《大河湾》、《自由国度》、《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抵达之谜》、“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8年8月11日于伦敦病逝。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三部、非虚构文学典范之作】
【穷人的信心源自贫穷,也毁自贫穷;印度死亡于信仰,也复活于信仰】
【一个死亡的国度,一个复活的国度】
----------------
★ 温暖、宽容、人性,书写了一个在现代化洪流和传统力量夹击下的国度的雄心与悲剧,是真正理解世纪末印度的最好作品。——《华盛顿邮报》
★ 这是一部印度人的眼睛看印度的杰作,是一部希冀之作。——《卫报》
★ 奈保尔抛弃了以往那种焦虑、愤怒和高傲的情绪,印度不再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充满人文精神与剧烈变动的崭新的印度。——《时代周刊》
----------------
V.S.奈保尔第三次来到印度。奈保尔以孟买为中心,近距离观察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城市与乡村、宗教与种姓、祭司与政客、作家与黑帮分子……这一次,激昂的笔锋让位于冷静的白描,率意评断让位于原味历史,奈保尔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不动声色的聆听者、旁观者,一个记录印度人心声的人,进而创作出这部朴素但异常深邃的“口述实录”。
相比于第一本书《幽暗国度》这本书有很大的不一样。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人的书,通过大量的采访以及资料的收集最后组合成书,分不同板块,穆斯林人,锡克人,印度教信徒,女性等不同人物有各自独特的特点。这种采访类的书,作者个人的情感相对渗入的更少,基本是事实罗列,通过事...
评分印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觉得我应该可以在月底出发前读完这书! 快去印度了,紧着把这三本书读完,是英国人写的,英国是一座岛国,他们的人特别崇尚精英文化、他们自己也特别在意归属感这事,他们从不觉得印度是他们的,只是他们的殖民地,这些事情他们自己摆得很清楚,或许只...
评分终于读完了。 奈保尔的这本书长达50万字,共500多页,读起来不容易。它是作者深入印度次大陆的旅行纪录,各色人等纷纷出来讲述自己和先祖的故事。而作者隐身幕后,冷静地记录着各种事实和神话。 它是一卷印度风情画,不只描绘了各邦各城斑斓的现状,也通过受访者之口回溯了印度...
评分这是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的第三部,作为一个访客,奈保尔对印度的观察是广泛而深入的,与不同种姓不同宗教不同阶层的各色人的访谈,使他可以足够全面的对印度七八十年代以来发生的种种变化做出评析。 奈保尔敏锐的观察到了印度社会深层结构的分离趋势,这也正是书...
评分我喜欢奈保尔。他的尖酸刻薄有时候让也以此自居的我都感觉难以承受。而且他和我一样,“政治上不正确”。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一些人认为让一个“对第三世界有刻骨仇恨的新殖民主义者”获奖,是西方的阴谋。颇和很多人对第一位华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评价一样。 最近重翻...
读这本书时,常常会思考奈保尔在面对自己母国现状时的切身感受,一个正在发展革新中的文明对他的灵魂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一直在想的事就是何为“百万叛变”?一直读到书的最后章节才找到答案,所谓的百万叛变也是印度不同群体、派系、宗教、区域的激进主张,是被混乱和动荡扼杀的生活。印度依旧在发展,百万叛变也促成了印度人在人道精神层面上的飞跃。但是本书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太琐碎了,全书没法形成一条完整清晰的人物关系链,并且有太多印度社会宗教方面的用语,不太了解印度文化的实在是看不太懂,导致读起来确实有点吃力……
评分变了的奈保尔。
评分让我看到另一个国度及一些宗教思想。
评分印度三部曲最后(厚)一本,来自不同阶级信仰和种姓的个人私历史很精彩。讲一个编剧,描述印度电影制作的部分很好笑,没想到跟我们这边的情况还挺像:“虽然他们不按剧本拍片,但他们比较看重剧本。”
评分这部的群像访谈详实,有点二十世纪文学味道,当然比那几部虚构代表作更触目惊心。好在人老了,能轻松吞咽下这些触目惊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