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一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
卡尔维诺钟爱童话这一艺术形式,熟稔童话的特征、手法,自然也偏爱在小说中运用童话的手法来写现实的人和事。《我们的祖先》是这一艺术手法占主导地位的标志。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由《分成两半的子爵》(1952)、《树上的男爵》(1957)、《不存在的骑士》(1959)三部小说组成。 三部曲没有一个共同的人物或共同的情节脉络来把它们连缀;但共同的思想内涵,共同的艺术探索,把它们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这三部小说都采用童话的手法,来表现当代社会里的人被摧残,苦苦追求自身的完整性的遭际。
当我们年纪还小的时候,我们对所有的事都抱有幻想与希望,湛蓝的大海,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草原,一望无垠金黄的沙漠,以及完美的爱情。 等我们渐渐长大,慢慢地一个个幻想也随之破灭,景色还是一如既往的美丽,只是真正地深入其中,新鲜感一过,留下的只是平淡与沉闷。 ...
评分群体环境下的个体诗性自由 ——论小说《树上的男爵》中蕴涵的生存命题 文/顾一心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始终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拓展着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在现代文学的土壤上开辟出一片充满魔力的叙事国度。在那些使用第一人称的轻逸笔触中,深浸着一位...
评分卡尔维诺的《不存在的骑士》涉及到一个哲学的命题,在与不在的问题。我们从小接受着唯物主义的熏陶,这实际上意味着头脑中几乎都先入为主地认为事物的存在毋庸质疑,一个人睡眠、死亡都几乎无可撼动个体作为物质存在的金科玉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物质存在?自从近代科学产...
评分对卡尔维诺的阅读真是一段波澜起伏的过程。 最初对他感兴趣,是瞟见了C先生在空间上贴出他的两篇超短篇,《做起来》、《黑羊》,言简意赅的两则黑色幽默。当时就不由地喜欢起来,在MSN上跟C交流了半天,家伙盛赞他是一位短篇天才。 信其然,下单买书,找遍各大网络书店,当时...
评分◆引入 小说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按篇幅可分为微、短、中、长篇小说,这里只讨论长篇小说;按题材可分为武侠、推理、历史、言情、探险、奇幻、玄幻、科幻、政治、恐怖、神怪、军事、色情小说等;按写作手法则可分为章回体、自传体、书信体、日记体小说等;按照视角可分为全...
读的过程中背景乐先是PetSound然后是贝九,不知道是小说还是音乐的缘故,读薇莪拉和柯希莫第二次告别的那段,薇莪拉一再梦见翁布罗萨的树林时,眼睛一眨竟然流了泪。卡尔维诺充满表达欲望的写了三个故事,然后这欲望在树上的男爵里被弱化到了极致,它完全成了一个故事,就是这个故事,你得到的东西都是你自己的,是和这个故事无关的,这大概也是我喜欢卡尔维诺的地方,避免一切直接的给予,而只是提供让你感受的场所。还有就是,我无法忘记彼亚乔和他的父亲。“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
评分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读卡尔维诺,虽然阅读过程中的心境浮躁,总感觉未能好好体味小说的情节与文字,但故事终究是喜欢,尤其是《分成两半的子爵》和《不存在的骑士》。当读到《不存在的骑士》的结尾部分,不得不佩服老卡的天分。《树上的男爵》也是佳作,只是中间那些描述政治和社会的段落看得有些乏味了。记得曾经在高中时代与同桌讨论一个人的死法时,所能想象到的画面,也竟与男爵之死的情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评分看不见的骑士最好...说实在卡大师细节和人物内心挺模式化的,形而上的观念大于变化,机巧而痕迹雕琢,对话挺弱的比起美国那几个,还偏童话和浪漫范,特别适合有“文学”趣味的初学者和小资读书者用来培养精致但无活力的体验和炫智....
评分文笔渐渐老练
评分好久不见的一种真正的阅读快感 卡尔维诺也许完胜了博尔赫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