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加纳罗曾受教于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攻戏剧、文学和教育心理学。在综合性教育发展的早期历史中,加纳罗非常活跃。他曾帮助过迈阿密大学和迈阿密-戴德社区学院两所学校发展了人文学项目,并教授人文学和戏剧等科目长达30年之久。加纳罗还为纪录片《艺术:让人成为人》写过30集剧本,获得艾米最佳教育纪录片奖和伯明翰电影节纪录片第一名。
特尔玛•阿特休勒教授曾修过英语、历史、文学、戏剧和电影传播等专业方向。她的主要兴趣集中在采用综合性、交叉学科以及个性化的方法给荣誉班级和普通班级的学生讲授人文学。在教学时,阿特休勒教授强调使用具体事例来讨论伦理问题。阿特休勒教授是第一位荣获迈阿密-戴德社区学院资助的人文学教授。
千百年来,人类的进步,除了物质、科技等方面的极大提高之外,精神方面的优秀成果也层出不穷,而且,社会越发展,精神方面的需求越高级越强烈,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满足了人们精神方面追求提高的需求。本书旨在介绍人文学带给我们的喜悦。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就是交流我们对于作为心智与情感体验的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藉由了解各种创造性艺术并学习对它们进行批判性思考,你会更好地了解自身以及你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本书讲述的是历史上以及世界许多文化中的人文学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我们感激过去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因为与我们非常相近的人过去存在过,他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今天。我们会继续发现新的原因去体验喜悦,并在过去的、现在的、西方的、非西方的、男人的、女人的,以及在不同种族文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受力中得到新的激励。从*版面世至今一直广受欢迎,因为人文学是活着的,并将永远活着,而且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必定会成长和变化。
记得那年大三的时候,看完整本书,尤其是看到最后的后记,我被感动了。 我不知道译者是何许人。 我被他感动得一塌糊涂。 事隔4年了。虽然我有英文版,但就为了那后记,我又买了中文版。
评分 评分读完花了一个暑假。。 记得大二时暑假,每天起床之后坐到地上翻一翻,然后再去吃早餐,然后去学画。 别人问我讲什么的,我说:“就是通识读本,讲了很多东西,具体的不记得了。” 喜欢这种读书的状态:没有目的性的去记忆,忘了具体的内容,就是感觉读完后心境变了。
评分厚厚的一本人文学通识。全书分三个部分介绍了人文学,分别侧重于介绍人文学与人的关系、人文学学科、人文学主题。 书的封面有红、灰、棕三种颜色,我的这本是红色,很好看。 虽说是一本教材,但全书内容并不深奥,没有基础的人也能读。书的前两部分主要对一些重要的人文学作品...
评分这是一本人文学通识读本,囊括了很多内容,从标题说起,原版名称为《The Art of Being Human》这里的art是一种泛指和囊括,这里的human不仅仅指一般的人类,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人,有修养有教育,经由艺术和人文而成为的一个真正的人。全书将近600页,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第一...
很好的通识书,惭愧的是阅读变得越来越懒,思考越来越少。
评分又是本大砖头,把它当作西方哲学简史阅读会更符合心理预期:除了简短探讨从古至今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这些艺术形式外,近一半的篇幅都是关于宗教、道德、幸福、爱情、生死、自然、自由的思辨,围绕着“不要过于坚定的把自己封闭在我们当中很多人早就认同的价值观里”展开思考。充满批判性和启发式的讨论非常适合头脑风暴(这也是美国人的优点),特别是关于理性与自私/自由与节制的篇幅引人深思。可惜没有突破典型西方视角,作为“百科全书”视野还是局限了,翻译读起来也有些吃力。
评分很好的通识书,惭愧的是阅读变得越来越懒,思考越来越少。
评分被好评如潮带跑,被目录唬住,看过后却感觉这书有相当大的问题,线索松散,内容琐碎,明明可以裁去不少边边角角直捣黄龙,作者却偏要挑些迷一样的小标题细细展开,明明可以在有限的主题中大显身手,作者却只能在外围打转说些不痛不痒的理论,最可怕的是作者没有立场,只是理论和材料的搬运工,这就让全书失去了锋芒和力度,长篇累牍看完后只想问作者要表达个啥。 总结起来:目录,标题,乃至讨论题,都比内容本身好,在我看来这本书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拿目录和章节标题当文献索引关键词,拿每节讨论题训练思维能力,内容本身一带而过。
评分仅仅目录、课后问题有教学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