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青青,专栏作家、学者。长期关注中日近现代史,近年专业研究成果见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学术刊物。长期受邀为《上海书评》、《文汇学人》、《新京报》、《东方瞭望周刊》及“澎湃新闻”等新旧媒体撰稿。致力于严谨而不失生动的历史写作,并辅之以“情报研究”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与解读。
近代以来的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战争、如何走向战争,又如何记忆战争?
甲午战争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快车道,乃至最终“暴走”。
“战争”成为近代日本社会的最重要,也是最沉重的关键词。
本书通过对档案文献的挖掘,结合实地寻访的所见所闻来呈现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二二六政变、侵华战争及日本无条件投降等历史片段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以既有的学术成果为基础,辅以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解说,进而为读者揭示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形成过程并探究当代日本人的战争记忆又是如何被形塑的。
有没有想过为何militarism会被译为“军国主义”而非“军事主义”?“国”是从哪里来的?我觉得这就是沙青青这本书的一条隐藏线索,nationalism。 近代日本,首先是一个刚刚从封建状态转型而成的nation-state,面对的是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的兴起。在这个框架里,才能真正理解日...
评分本书中提到”一词误译导致投放原子弹”事件,在此做一点补充。 铃木贯太郎对波茨坦公告的回答中使用了「黙殺」一词(「ただ黙殺するだけである。我々は戦争完遂にあくまで邁進するのみである」),路透社和AP将其翻译为“reject”,联合国将其翻译为“ignore”。 如果转译回日...
评分有没有想过为何militarism会被译为“军国主义”而非“军事主义”?“国”是从哪里来的?我觉得这就是沙青青这本书的一条隐藏线索,nationalism。 近代日本,首先是一个刚刚从封建状态转型而成的nation-state,面对的是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的兴起。在这个框架里,才能真正理解日...
评分對於日本近代史,在華文圈向來是個多少有點尷尬的主題。畢竟當年的歷史在那兒,要能夠“理性中立客觀”,尺度不好拿捏,有時候還會被攻擊。記得有一位叫馮學榮的香港作者,他的作品《日本為什麼侵華》就爭議不小,不過要怎麼評價,還是端看讀者的屁股坐在哪兒。本書名為《暴走...
评分短评中说了一些,作者短评中的“对这本书的定位是#点到为止#,为感兴趣者提供一些新观点与新视角。 ”在我看来,基本做到了。长评里主要按照题目所写记录下笔记、勘误与随想。 对我个人而言有意思的、引发思考的几个点与随想: 1.P18 日本内部对苏联参战与原子弹的看法,米内光...
全书错字较多,注脚中若干史料名称亦有失准确。例如,第一章注13的“迫水久长手记”其标题“伏時の真相”,在线上档案核对后可知当为“降伏時の真相”,显漏一“降”字;第207页有关白团协助制定“国光计划”,实际上当为“光计划”,“国光”与“光”虽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作战计划。
评分材料充实,笔触细致,叙事生动,脉络清晰,图影丰富,编校不堪。前六章细节场面描摹远胜记忆复调刻写,后两章理论蕴味渐浓,有所平衡。记忆作为结果生成历史事件环节的机制呈现有力,记忆作为对象聚焦各方书写争夺的理论分析薄弱。从参考文献即可看出后者无法成为重点。
评分三岛由纪夫切腹后介错,“追随者们连砍三次,皆未能斩断其头颅。剧痛难忍的三岛倒在血泊上低吼再砍,用力再砍,第四次介错才终于成功”。
评分校对不够细致,错别字有点多了
评分自翻开起几乎是一口气读完,非常过瘾,补全了很多自己的常识性盲区。笔锋像鸟瞰镜头,平成快结束的年份,昭和初期”军国的血脉“究竟是如何纵横如何增生,可以像这样清晰地指认了。但读完看看封底,突然心惊,如果我钻进每一章的血管中,比如我看到野中说“不知我等是狂是愚,为之一路奔驰”,如果我身在其中,我会被煽动吗?我会相信吗?在当时,那些保持清澈冷静之思的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