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1918—1988),湖南湘乡人。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副理事长。著有《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史思辨录》《辛亥革命》《浮想录》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丛书》《宋教仁集》等。 一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晚年以提倡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著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主要论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越出传统运行轨迹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全书共20章,作者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近代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历史图景。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研究了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从经济、政治结构,到城乡基层组织的变化。探讨了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及其外部因素影响下导致的社会习尚的改变。考察分析了深刻影响社会上层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作者的宽阔视野还关注到社会的其他各个层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文学、电影、戏曲等等。书中极富思辨的论述,准确而深广地再现出百年中国的急剧变革。
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的这部历史读物,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也是其一大特色。史诗般的语言贯穿全书,遣词典雅,文采焕然,情感自然流露,富有韵律和乐感。新版增加精选《浮想录》摘编,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和探知作者建构新陈代谢史学思想的初衷和基本脉络,以及他对近代中国的深入思考。
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国的封建社会相比国外异常的漫长。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1.土地制度。同西欧封建世袭的庄园经济,印度的农民公社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构造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土地的私有和买卖,这种特点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土地在不断集中的同时又不断的分散。集...
评分依然不知道正式的书评应该怎么写,读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依然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是的,看书的过程中时刻能看到高中近现代史书里的文字,总结性质的,判断定论性质的,但是这些结论的得出是那么自然流畅,合情合理。高中历史书是给了一个空荡的骨架,而本书...
评分本书原本的目的是研究生中国近代史方向的授课教材,陈旭麓先生生前并未结集出版,属于门人弟子辑录而成,新陈代谢的提法很新,很有特色,陈先生史学大家,只是在中国近代史这块,早有珠玉在前,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吕思勉,胡适,钱穆,严耕望,多有论及,陈先生,身居大陆,...
评分花了近半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近代史的大部头啃完。此书洋洋四十万言,内容精深,思辨独到,文采优美。颇得太史公“春秋笔法”之真传,又遵从史学研究之严谨;视野开阔,不拘泥于旧有成果和官方表述,另辟蹊径,透过现象寻找更符合逻辑的真由。通过阅读此书有如下感受: ...
评分依然不知道正式的书评应该怎么写,读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依然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是的,看书的过程中时刻能看到高中近现代史书里的文字,总结性质的,判断定论性质的,但是这些结论的得出是那么自然流畅,合情合理。高中历史书是给了一个空荡的骨架,而本书...
成书于八零年代末,修辞与脉络等诸多问题都可以理解了,也颇可看出八十年代史学论著的整体潮流。这种论述历史演进的框架,如今总逃不开被消解的命运,但若因此讥讽为教材笔法、机械的马克思唯物史观,则又太狂妄了。新陈代谢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注意到那些灰色地带夹缠不清的历史事件,新与旧、革命与改良、起义与暴动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远不是二元对立的切面可以呈现,对一件史实的评断能放置在东西、城乡、自我/异己等多维度上共时地看,不分畛域,自成范式。如今固有大量著作探讨这些貌似对立的力量之间的暧昧的博弈关系,但三十年前能冲决网罗,实属不易。后半部分视野尤为开拓,在主流的社会力量之外,能够有意识地捕捉流民、乡土农民、民间教会与会党等多股势力的彼此牵制,结构繁杂、清晰。遗憾也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范式仍然太道德化。
评分读的时候发现很多观点都似曾相识,却忽略了此书著于30年前,由此可见陈先生作品之经典。能在30年前突破传统近代史研究的阶级革命分析路径,从社会基础,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的角度出发,同时又不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提出“新陈代谢”的规律总结,其学术水平可见一斑。遗憾的是,由于天不假年,先生仙逝,新文化运动至共和国成立这一段的分析就较为不足了。
评分重点是五四运动前的近代史。历史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新陈代谢的。
评分按需。
评分成书于八零年代末,修辞与脉络等诸多问题都可以理解了,也颇可看出八十年代史学论著的整体潮流。这种论述历史演进的框架,如今总逃不开被消解的命运,但若因此讥讽为教材笔法、机械的马克思唯物史观,则又太狂妄了。新陈代谢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注意到那些灰色地带夹缠不清的历史事件,新与旧、革命与改良、起义与暴动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远不是二元对立的切面可以呈现,对一件史实的评断能放置在东西、城乡、自我/异己等多维度上共时地看,不分畛域,自成范式。如今固有大量著作探讨这些貌似对立的力量之间的暧昧的博弈关系,但三十年前能冲决网罗,实属不易。后半部分视野尤为开拓,在主流的社会力量之外,能够有意识地捕捉流民、乡土农民、民间教会与会党等多股势力的彼此牵制,结构繁杂、清晰。遗憾也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范式仍然太道德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