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年齣身於德國漢諾威一個猶太人傢庭,在馬堡和弗萊堡大學讀哲學、神學和古希臘語;後轉至海德堡大學雅斯貝爾斯的門下,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瞭美國,1951年成為美國公民。同年,《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齣版,為她奠定瞭作為一個政治理論傢的國際聲望。
流亡之前,阿倫特以一個猶太人的身份協助猶太組織工作,為此曾被納粹政府關押過。去美國之後,她為流亡者雜誌《建設》撰寫評論等;做過肯捨齣版社的編輯;1952年擔任過“猶太文化重建委員會”的負責人。自1954年開始,阿倫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研究新學院、紐約布魯剋林學院開辦講座;後擔任過芝加哥大學教授、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隨著《人的狀況》、《在過去與未來之間》、《論革命》等著作的齣版,使她成為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上的矚目人物,近年來聲譽日隆。1975年12月阿倫特因心髒病突發去世。
阿伦特说,写作《极权》此书最大的目的在于说明“极权主义政府与专制独裁、暴君体制之间的不同”,在于反思希特勒体制与斯大林体制的异同,在于讨论极权主义国家最引以为豪的“全面控制”的内涵。虽然阿伦特很少谈及我们这个国家,但有意思的是,无论在对前者的分析还是后者的...
評分【按语: 《极权主义的起源》是一部优雅而丰厚的思想史作品,用被抛弃的人、权力、阶级、种族等几个音符,巧妙精微地编织出了19到20世纪的西方思想-政治变迁的某一历史轮廓(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是一曲接续大革命到极权主义这一癫狂顶峰嘎然而止的悲歌。这里阿伦特...
評分也许正是她的双重边缘身份(经历过纳粹时期的德国犹太人,又是女性),汉娜•阿伦特对广义上的男权象征(暴力、极权主义、革命)特别敏感,《极权主义的起源》则是其集大成的代表作。虽然书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纳粹德国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但作者想要强调,这并非两个国家或...
評分在全书的开篇,阿伦特早已一语道出——“进步与毁灭,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重读关于犹太人在现代的历史,或者,重读那些考究极权主义出现对于价值理想毁灭意义的分析。读者会窥见在现代性批判这个新原点上许多天才的影子,或者是齐格蒙特•鲍曼关于现代性像随时诱发的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