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1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1
二、研究现状5
三、材料与研究方法6
四、文章思路及论文结构安排7
第一章抗战前国民政府的征兵制和残废军人教养10
第一节抗战前南京政府的征兵制10
一、南京政府征兵制度的构想与试行10
二、传统文化背景下民众对于军队军人的心理15
三、南京政府征兵制的致碍因素16
第二节抗战前南京政府的残废军人教养20
一、残废军人教养院20
二、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24
三、残废军人纪念章26
第三节抗战前南京政府对伤残军人的重视27
一、重视伤残军人恤赏27
二、安置残废员兵29
第二章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伤残问题及其应对31
第一节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役政及伤兵问题31
一、抗战爆发后全国兵役行政概貌31
二、正面战场的伤残问题39
三、伤兵问题的出现43
第二节关于军队伤残问题的国府应对44
一、健全各级伤管机构45
二、处置残余士兵和散兵游勇 49
三、各战区各地伤兵管理处(所)、各省党政军联合伤兵管理委员会51
四、伤病士兵治愈后的处置53
第三节健全伤残官兵教养制度56
一、增设残废军人各类休临教养机构56
二、从“残废军人”到“荣誉军人”59
三、伤残官兵的出路安排63
第四节健全荣管机构保障荣军权益69
一、中央荣管总处70
二、军政部荣善司71
三、南京政府对荣军的重视73
第五节荣军安置事业的社会关注79
一、伤兵之友社及其扩大运动79
二、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80
三、荣军生产事业委员会84
四、中国红十字会的救助工作85
第三章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荣誉军人86
第一节军政部荣誉军人第六临时教养院86
一、荣兵构成87
二、荣军平均年龄88
三、荣军籍贯91
四、荣军残等及成残原因92
五、非战斗负伤成残状况统计93
六、来自精锐部队的荣军分析94
第二节军政部荣誉军人第三、第七教养院96
一、概况96
二、第三教养院的有关分析99
第三节军政部荣誉军人第十八临时教养院103
一、荣军第十八临时教养院概况103
二、荣誉军人第十八临时教养院荣军群体分析104
第四章荣誉军人与当地的关系143
第一节大后方荣军与当地的关系 143
一、1939年8月“江安冲突” 143
二、军政部第119后方医院与川江航管处保安团的冲突148
三、1940年宜宾春节冲突151
四、荣管机构退往后方时的境遇153
五、1943年南溪警察与荣誉军人的流血事件157
第二节敌后荣军与民众关系178
一、敌后荣教机构与驻地民众之间的关系 178
二、江西省赈济第四工厂招收荣军做工 180
第三节 民众与荣军冲突背后的探寻183
一、大后方民众与荣军冲突的背景183
二、荣军在大后方的“扰民”行为 185
三、荣军与民众致起纠纷的原因探析189
第五章战时荣誉军人的生存状态194
第一节荣军生活的总体规划194
一、“管” 194
二、“教”196
三、“养”198
四、“安置”199
第二节战时荣军生活201
一、驻院荣军生活来源201
二、驻院荣军薪饷构成206
三、荣军的日常生活211
第三节战时荣军生产217
一、荣军生产的背景217
二、战时荣军生产概况218
第四节战时荣军垦荒235
一、战时荣军垦荒的倡导235
二、战时荣军垦荒实践238
第五节荣军渐次融人当地生活245
一、第七教养院荣军婚姻状况分析246
二、第三教养院在江安的生活状况249
第六章战后荣誉军人的处境及归宿251
第一节战后的荣军安置251
一、战后荣军善后机构的设置252
二、战后荣军安置法令的完善261
三、战后荣军安置问题的共同关注265
四、荣誉军人互助社269
第二节战后荣军的工业生产271
一、荣军第十三临教院生产状况272
二、荣军第六l临教院工业生产状况274
三、荣军第六教养院工艺厂生产概况276
四、荣军第七临教院合作社生产概况281
五、战后荣军第二临教院工业合作社生产的衰落282
第三节战后荣军的农垦生产293
一、荣军第六临教院293
二、其他教养机构296
第四节战后荣军生活297
一、战后荣军安置工作的困惑297
二、荣军子女教育问题299
三、战后大后方荣军的归宿300
结语318
参考文献323
后记330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