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生于北京一个京剧世家。八岁学戏,十岁登台,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在音乐、唱腔、台词、舞蹈、舞美、服饰、化妆乃至理论教学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和实践积累,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抗战中蓄须明志,表现了艺术家崇高的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等。
全书共分三集,以谈话的形式,将梅家旧事、学艺经过及登台演出、创作等情况娓娓道来,读来有与之围炉夜话、对坐闲谈之感。时间上来说,前两集集中在梅兰芳早年学艺、崭露头角,及1913~1917年间艺术创造实践的历程,对创作时装戏《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等的尝试有较详细的记载;第三集则记述了他从1917~1923年间演出《奇双会》,编演《天女散花》《童女斩蛇》《霸王别姬》等戏的情况,以及同余叔岩合作时期、杨小楼合作时期、承华社时期的艺术活动。本书还述及梅兰芳对唱腔和表演的创造、伴奏乐器的增加和舞台装置的改革,以及观摩前辈或同辈名演员表演的心得等。
书前有著名作家章诒和撰写小序,并邀请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著名旅日学者靳飞先生撰写导读,揭示《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书前后秘闻旧事,讲述冯耿光、吴震修、齐如山等“梅党”领袖的复杂关系,并从历史变革和京剧艺术两个角度分析了《舞台生活四十年》的文化价值。
本书还收入了梅兰芳1956年访日演出的随笔《东游记》,并编写了梅兰芳“生平简易年表”和“传记资料知见录”,作为附录。另,配有高清精修照片60余副,作为插图。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梅兰芳的经历、社会时代变迁和他为京剧发展作出的改革变化,同时也设计了许许多多当代著名的人物。若想了解现代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梅派艺术的形成等,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梅兰芳对京剧的改革是建立在他对文化深刻的认知、主观上不停的学习和辩证的思维之上。梅...
评分——漫谈《梅兰芳回忆录》 梅兰芳是蜚声国内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在京剧表演上,他博采众家之长,又自成一家,创立了“梅派”。俄罗斯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在上世纪30年代观看了他的演出,都大为惊叹,认为梅氏的演出方式可以作为他...
评分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2655.entry 2008/1/8 闲扯京剧体系 好象有个说法,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代表人物是三个人:苏联体验派的Konst-antinStanislavsky,德国表现派的Bertolt Brecht和中国演京剧的梅兰芳 有人说梅兰芳其实不能代...
评分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2655.entry 2008/1/8 闲扯京剧体系 好象有个说法,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代表人物是三个人:苏联体验派的Konst-antinStanislavsky,德国表现派的Bertolt Brecht和中国演京剧的梅兰芳 有人说梅兰芳其实不能代...
评分之前不了解戏剧理论的三大体系,也不了解梅兰芳,连《梅兰芳》这部电影都没看过(可惜的是,后来看再看却也没有带来太多触动了)因为一门选修课的原因接触到梅先生,也进而对梅派艺术,甚至是整个戏曲表演。在此过程中阅读了这本书,虽然略显仓促,但也有许多收获。 这是我读...
#耳闻
评分#耳闻
评分这部书详细的介绍了梅兰芳大师的生前表演生涯,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他的人生,特别喜欢!
评分靳飞的导读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梅兰芳从被判定为“祖师爷不赏饭”到成为中国戏曲界第一人。除了家世、才能和勤奋,善于把握时代变化和京剧观众心理,用“移步不换形”的方式全面革新京剧,是制胜的关键。 梅派最大的特点,是全面的均衡和规范。这来自梅兰芳对于京剧的认知。他认为,舞台艺术要平衡发展,“善用其长,不可过火”。他的标准是:走到舞台上,就要变成一件艺术品。 梅兰芳能够自己成全自己。无论在民族大义、金钱利益,还是人情世故中的小节,他都善于平衡和取舍。这使一批原本看不起京剧演员的社会名人对他刮目相看,鼎力相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