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的衰落

中華帝國的衰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 1937—2006)美國著名中國研究專傢、曆史學傢、社會活動傢,被譽為美國“漢學三傑”之一。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曆史係哈斯基金教授,美國曆史傢協會會長、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東亞研究院院長、美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除已發錶的百餘篇學術論文外,其著作還包括《洪業:清朝開國史》《間諜王:戴笠與中國特工》《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歹土:戰時恐怖活動與城市犯罪(1937—1941)》《紅星照耀上海城(1942—1952)》《曆史與意誌: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等。

出版者: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作者:魏斐德
出品人:讀行者
頁數:277
译者:梅靜
出版時間:2017-1-1
價格:CNY 42.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1390988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中國近代史 
  • 海外中國研究 
  • 魏斐德 
  • 中國曆史 
  • 美國漢學三傑 
  • 近代史 
  • 【美】魏斐德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1.魏斐德與史景遷、孔飛力並稱美國“漢學三傑”,本書是他關於中國近代的重要代錶作,被多所美國大學用作中國近代史教材,價值極高,堪稱海外漢學經典作品。

2.,本書跳齣瞭大部分近代通史使用的編年形式,先從社會結構開始講。脈絡清晰,詳細剖析瞭中華帝國如何一步步實現建立秩序,走嚮強盛,陷入睏境,再次建立秩序的過程。

3.魏斐德在強調中國社會內在發展動力的基礎上,結閤內外兩方麵因素來解釋中華帝製的衰落,超越當時中國史研究領域中盛行的“衝擊一反應”研究模式。

其最重要的著眼點在解釋: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內部真的沒有齣現自發的轉變嗎?1839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真的是停滯不前的嗎?從這兩個問題齣發,找到帝國主義狂潮到來之前,中國齣現社會變遷的內在根源。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近现代中国历史有很多种写法。一种是剑桥中国史为代表的“挑战-回应”模式:在遭遇到来自外部的挑战之后,这个停滞的文明在不断的刺激之下予以被动的回应,向现代化转型;而另一种更符合标准教科书的论述则是:一个在内忧外患之下不断沉沦的国家,最终被革命和新思想所拯救,这...  

評分

刊于中华读书报 魏斐德其人   魏斐德其人,恐怕多数人还不是很了解。一说起美国的汉学家与中国学研究,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开拓者、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费正清及其“中国观察”。我最早知道魏斐德,还是通过他的中国友人、著名诗人北岛的随笔《青...  

評分

印象中这本书买来蛮久了,看得也蛮久。对于偏学术类的作品,我总是挤不出什么话来,毕竟匆匆看完后,不但脑子里没记下什么,心里也没留下些什么。回顾大清帝国三百年历史,从明末的入关逐鹿,削发留辫开始,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  

評分

魏斐德其人   魏斐德其人,恐怕多数人还不是很了解。一说起美国的汉学家与中国学研究,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开拓者、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费正清及其“中国观察”。我最早知道魏斐德,还是通过他的中国友人、著名诗人北岛的随笔《青灯》。文章写于魏斐...  

評分

本书成书时间很早,1975年,著名汉学家魏斐德将他的讲义集结成书,就成了我们看到的这本了,而书名里所说的“中华帝国”,其实指的是清朝。 书一开头,就开始介绍中华大地上的农民、士绅以及商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探讨三者之间微妙的平衡,与中华帝国走向,然而无论三者之...  

用戶評價

评分

有時候,很惡趣味的喜歡看西方視角隔靴搔癢的研究關於我生活著的地方的古往今來,但本土學者有比彆國漢學傢的研究更齣色嗎?不見得。

评分

宣傳有些言過其實,其實就是簡明的美國視角的中國近代史。

评分

作為教材,極佳,我天朝的過去一目瞭然。 發現一個錯誤,鄒容是四川人,不是湖南人。

评分

比較入門的近代史讀物,學過高中曆史,看過一些電視劇,就不用看瞭。

评分

魏先生的文筆瞭得,寫得並非一副學究氣息,從清朝到民國,故事敘述的脈絡清晰,娓娓道來,像個說書先生。上世紀70年代的著作,是有一定的時代和視覺局限性的,但是魏先生提齣的“內外模式”對於當時海外學者關於中國史研究傳統視覺的挑戰,無疑是新穎的。最近閱讀瞭《土耳其的崛起》一書,發現奧斯曼土耳其和大清兩個老帝國在麵臨內外交睏、保守和革新派的相互鬥爭的過程中,所作所為居然是齣奇的一緻;歐洲列強對待兩個老帝國的態度和作法也是齣奇的一緻。反思當下世界發展的詭異和各種紛爭,這依舊是充滿社會達爾文主義語境的叢林社會。以史為鑒。以上。6/96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