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重,男,1949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是厦大社会经济史和明清史专家傅衣凌。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史方面的研究。李伯重系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历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国际经济史学会执委会委员(为该学会成立以来的第一位担任执委会委员的中国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系、云南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
15世纪末至17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大潮出现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即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火枪与账簿"。火枪代表了军审革命导致的新型暴力,账簿则意味着对商业利益的积极追求。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东亚世界原存的秩序被打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 中国未能抓住机遇,从而不得不再等上两个世纪,才又在新的国际环境中重新开始近代化的进程。
近代中国的衰落,国人扼腕痛惜,对其动因和经验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李伯重教授的新著,希望以新史潮、全球史、公共史的视角来解释中国何以在近现代化的转型中落伍。作者认为,一切重大的历史变化都不是忽然发生的,都离不开国与国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如同歌德所...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在当今史学界,把西方的大航海运动,视作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标志,已经几乎成为共识。最著名的世界史普及性教材——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书,也是以1500年为界,将世界史分为地区史和全球史这样上下两卷。按照这样的界定标准,晚明时期的中国,恰好处于早期的全球化时...
记得我导师说过,相比于很多知识分子爱用的阶级这些概念,地理、气候、战争、贸易这些真实的东西对历史和政治有着更强的解释力,只是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懂这些,只是在概念里跑来跑去。李伯重这本书大概是一个读史多年人的反思,理论性未必强,但是这种勾连讲军事和经济勾连在一起的想法,大概离历史学越远,离历史本身越近吧。
评分把晚明时期的中国与东亚格局变迁,放在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加以分析和考量,给出了一个框架清晰、内容充实的崭新历史叙述。尽管作者早已声明,书中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来自国内外前人学者的贡献,但作者对这些最新研究贡献的系统整合和再叙述,仍然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评分其实这本书我没读过,但是前两天我在三联书店,听了他的讲座,相当于这本书的发布会吧。其实,因为这场讲座,很感谢李伯重,他在我对历史学习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启发。
评分此書火器史部分參考黃一農,應知皇太極和漢軍八旗對火器發展的貢獻,但李先生不提,難免過分拔高明朝的作用。
评分终于看完了,有些失望……1. 以为是全球史,但是对欧洲崛起着墨不多,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分析也主要站在中国的角度。2. 以为会从记账法和军事技术切入,没想到所谓账簿,还是早期经济联结。军事技术的介绍是有的,但是框架有些粗糙。全球史真是不好写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