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毕生思考人生的幸福与苦难,把他自己的人生经验、佛教的基本信条与欧洲的人生哲理熔于一炉,创立了悲欣交集的独特人生哲学。
译者简介:
李连江,河北沧县人,1963年生,南开大学哲学学士、硕士,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文近作是《不发表就出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人人追求幸福生活,然而幸福难以捉摸。叔本华的《人生智慧箴言》(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深入探讨了幸福生活的艺术,指出人生面对两大敌人,一是窘困制造的痛苦,二是富足产生的无聊:“既无痛苦,也不觉无聊,本质上就实现了人世的幸福。”该书是叔 本华六十三岁发表的两卷本《附录与补遗:哲学小品》(Parerga und Paralipomena:Kleine philosophische Schriften)上卷的后半部,由于思想智慧深刻,文字优雅形象,很快就被单独出版,成为他流传最广的作品。
全书由导言和六章组成。第一章指出,对于幸福人生,最重要的是人之所是,尤其是健康;其次是人之所有;最后才是人的形象。第二至第四章分别讨论人在追求健康、美貌、财富、地位、名声时经常犯的错误,指出克服错误的方法。第五章用散文诗般语言阐述了53条忠告与格言,教导人们如何律己、如何处世、如何应对命运的方法。最后一章讨论了年龄对人生境界的影响,分析了人生四季的特点。
----------------------------
图书亮点:
每个人都向往幸福生活,然而幸福却难以捉摸。叔本华的《人生智慧箴言》揭示了追求幸福生活的艺术,格言警句,启人智慧,译文优雅,美不胜收。
----------------------------
推荐语:
《人生智慧箴言》用散文诗般的语言阐释幸福生活的艺术,睿智冷俏,禅意隽永,问世160多年来,影响了无数思考人生幸福与苦难的人,特别是对人生之苦乐格外敏感的艺术家。叔本华的著名“粉丝”包括作家托尔斯泰、托马斯•曼、卡夫卡,作曲家瓦格纳、马勒,诗人博尔赫斯,也包括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尼采,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阅读此书,仿佛漫步在人生哲学宝库中,智慧隽语,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本书由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由德文译出,译文准确精练,优雅流畅,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在我过去的这二十三年中,目前这段时间,是最痛苦的。这段时间经历的事情,让我曾经确切的信念动摇起来。不过现在,除了面前的这本书,我什么也不想说。 以前对尼采了解一些,不过对于尼采的东西,虽然欣赏,但并不赞同。昨天偶尔在书店看到叔本华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
评分 评分很多人都将叔本华哲学归为悲观主义,而我却在里面看出了希望——对自己喜好孤独的绝好解释。所谓哲学的慰藉,一点也没错。 这里也放送一下俞吾金对叔本华哲学的一些理解。 人一旦有了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一直就会迫使理性为自己进行策划,于是,人的全部身心...
评分叔本华认为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但人们总在它们之间摇来摆去——脱离了痛苦,便开始无聊;不无聊时,多半痛苦着,程度轻重而已。他将痛苦和无聊的关系定义为双重对立关系。外在的那重,属于客体,意即生活的艰辛与匮乏造成痛苦,丰裕和安定就滋生无聊;内在的那重...
思来想去,我还是不尊崇叔本华完美的分析和意见,我想做一个活生生的人!
评分真的是人生大智慧!
评分这个富二代也不容易!
评分发现叔本华和梁漱溟对环境为什么会影响人的解释极其相似:环境➡️心情➡️思想➡️能力。他们提出,有理性和判断力的人需要抑制会影响其喜怒哀乐之周围俗事的(反复)想象与描绘。因为心情一乱,心思就难以清楚有条理,这和周围环境的机械性特点并无二致。保持心平气和与专注,才能创造的有力量的事物,拥有改变的能力。
评分欲望没有满足时人痛苦,欲望满足后人无聊,所以人要有精神生活,来彼此抵消平衡这两种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