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迪拉德 Annie Dillard,作傢、詩人、博物學者、語言大師。1945年齣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一個富裕的傢庭,自幼喜好閱讀,在父母影響下,從鋼琴、繪畫與舞蹈課,到采集岩石與昆蟲,她的童年交織著無窮的創造力與對環境的探索。1968年,她以題為《瓦爾登湖 與梭羅》的論文畢業於弗吉尼亞霍林斯大學,奠定一生的寫作方嚮。
1971年,在經曆瞭一場幾乎緻命的肺炎之後,迪拉德在弗吉尼亞州的聽客溪生活瞭一年,深入體驗生命。這一經曆成就瞭《聽客溪的朝聖》(Pilgrim At Tinker Creek,又譯為溪畔天問),這本書使她在二十九歲便獲得普利策奬,在美國文壇激起巨大的迴響,影響力至今不衰。
迪拉德著述頗豐,是《The Atlantic》《Harpers》等雜誌的專欄作傢,其作品體裁涉及散文、詩歌、小說和書信,皆直指生命的核心。作品有《現世》 《教頑石說話》 《神聖的堅實》 《文字生涯》《與中國作傢相會》《美國童年》等。愛德華·艾比(Edward Abbey) 認為她是梭羅的“真正傳人”。
在本書中,作者追蹤一粒沙的身世,觀察幾朵雲在曆史與藝術作品中留下的記錄,追溯古生物學者德日進在中國沙漠的騾隊足跡。其錶現形式也並不尋常,書中所描述的場景遙遠而陌生,所關注的課題極為廣泛,所使用的敘述口氣簡樸自持,並且幾乎不帶私人情感。從現在看嚮過去,從中國到以色列,從齣 生到死亡,追問:缺陷與美好為何並存?既然有奇跡,為何還有悲劇?上帝為何讓邪惡存在?時間是什麼,永恒在哪裏?
如果我們有過醒來的時刻。當我們醒來麵對永恒時光的深岸,當黑暗遮掩住時光的遠坡,這正是拋棄一切的時機——例如我們的理智和意誌;然後,我們該轉而為迴傢而努力瞭。除瞭思想,除瞭堅定的迴心轉意,除瞭心靈緩慢思索該去哪裏尋覓愛情、該愛誰之外,其餘都隻是蜚短流長,以及與此時無關的故事。作者在個人體驗與博大的閱讀之間來迴,對個體存在提齣瞭疑問:個人生命究竟有什麼重要性?萬事如此,人該如何繼續活下去?
这本书通过回溯古生物学者在中国沙漠的足迹,追踪一粒沙的身世,洞察几朵特殊的云在历史文化中的印记……从个体到世界,从存在到消亡,从现在看向过去,从中国到以色列,从瞬间的定格到流动的消逝,从具体而珍贵到模糊而无意义,作者在个人体验与博大的阅读之间来回,以充满着...
評分安妮·迪拉德曾在她的作品《现世》中引用过一则印度神话。在神话中,当印度教神明奎师那的母亲向奎师那口中望去,她在他喉咙里看到了汇聚宇宙所有繁星的夜空。“她看到天的尽头,风,闪电、地表……还看到她的村庄和她自己。”这个故事很像是对《现世》这部书的隐喻,透过书页...
評分我们与自然须臾不离。在被湮埋的人类史前时代,自然唤起的情感已然深沉且久远地埋藏于我们的内心。对自然文学主题好的处理,就像匿藏在记忆中的童年,你以为已经遗忘,但它能以感动我们的方式重新铺陈事实,在我们的表层意识下流动着一些重要的值得珍藏的东西,它唤起了你我共...
評分凡是与生命、死亡、个体存在等有关的话题,谈论起来总是感觉很沉重,并极易引起人们心中的各种不良反应,比如无奈、忧伤、悲观,以及因为在茫茫宇宙之中,个体存在竟如此之渺小而引起的沮丧。初读《现世》时,就会产生上述这些感觉。这部探讨生死、存在、人类历史以及宗教理念...
評分1、 20世纪30年代,英国有位地方官詹姆斯·泰勒,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探访一个山地村落,它的海拔有3000英尺,村民对外界一无所知。就在这么一个荒僻的地方,泰勒遇见了一位勇敢的村民:在村落旁边山中辟出的跑道上,这位村民砍下树藤,把自己绑在泰勒的飞机机身上,等待着起...
以散文的方式,談論瞭種種宗教與生死,愛恨與消弭。對於所有人,這本書沒有寫任何事;可這本書裏,卻又有關於所有人的所有事。
评分“ ‘行你的路,上帝會保佑你,因為,流淚者的孩子不可能會死。’ 但這當然可能。許多流淚者的孩子都死瞭,以後也必定會死。”
评分最喜歡其中關於以色列和80-90年代西安的部分,放在一起有種奇異的對比和美
评分“ ‘行你的路,上帝會保佑你,因為,流淚者的孩子不可能會死。’ 但這當然可能。許多流淚者的孩子都死瞭,以後也必定會死。”
评分有點理解上架建議為什麼是女性閱讀瞭。空洞散漫的論述,加幾句警句,看似深刻,大概很能糊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