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曾任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沃尔夫森学院院 长,1957年获封爵士。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俄国思想家》、《概念与范畴》、《反潮流》、《个人印象》、《扭曲的人性之材》、《现实感》、《浪漫主义的根源》、《观念的力量》、《自由及其背叛》、《自由论》、《苏联的心灵》等。作为杰出的思想史研究者,先后被授予伊拉斯谟奖、利平科特奖和阿涅利奖。
译者 李寅
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获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主攻翻译理论研究。有丰富的翻译经验,曾参与多部作品的翻译,主要包括《拉鲁斯英汉双解词典》、《暮色:暮光之城》、《论共和国》、《愚人颂》等。
本书以卡尔•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为主线,从他在德国的成长与求学,在巴黎的工作与斗争,一直写到流放伦敦的最后岁月,涉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资本论》出版等众多历史事件,完整勾勒出了马克思传奇而动荡的一生。伯林在书中尤其关注马克 思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发展轨迹,客观评述了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成就,力图还原马克思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伯林对马克思的研究摆脱了后续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二次阐释的影响,从历史文献与马克思本人著述出发,生动呈现了马克思富于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
★ 伯林为马克思精心绘制的“思想肖像”,八十年经久不衰的“大家小传”
【编辑推荐】
《卡尔•马克思》是一本精炼得恰到好处的作品,它涵盖了对认识马克思而言必不可少的那些历史场景与事件,同时又匠心独运地重点刻画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本书还原了马克思充满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及其在学术领域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生动展现了伯林本人卓越的智识魅力。
【媒体评价】
在讲述马克思其人以及19世纪中期知识界氛围方面,本书也许是我们在欧洲能找到的最佳选择。
——奇门•阿布拉姆斯基,《犹太编年史》
本书对马克思的呈现既充满感情,又保持着客观。伯林对马克思观点的讲述,有时比马克思自己的话更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作为普通人的马克思的描绘,在一本大量涉及思想观点的书里,也显得非常生动鲜活。
——《政治研究》杂志
作者将诸多深奥且晦涩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用另外一种语言清楚表达出来的卓越能力,及其展示个性、特征、态度与理论问题之间关系的高超本领,在现有的文献领域可谓一枝独秀。
——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
这本书至今仍然十分重要,对于一个至关重要但同时也众所周知让人头痛的题目,它作为最成功的介绍性作品之一,也还没有任何被别人超越的迹象。
——亨利•哈代
伯林对马克思一生的描述,与此后学术争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数不胜数的解释性辩论相比,都要更加隽永有趣。
——艾伦•赖安
很惊异居然只有几个人读过这本书,而我觉得这本绝对是伯林相当用心也相当成功的作品。 这本书于我而言是满传奇的,我是在法国Vichy小城的一个旧书店里淘的法文版,主要是伯林和马克思这对组合相当奇特,而我又想练习一下法语的阅读,因此才买了下来。后来带东带西,一直没有下...
评分我自己翻译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_^ 事物和行为都是其所是,而它们的结果将是它们所应是: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寻求被欺骗? ——巴特勒主教 在十九世纪,没有哪个思想家像卡尔·马克思那样,对人类有如此直...
评分艾弗砷 译) 《卡尔•马克思》是伯林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书出版时他才三十岁。在当时的牛津和伦敦,他已经以炫目的谈吐闻名遐迩,被看作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年轻哲学家;但在《卡尔•马克思》这本书中,他才首次展现了一个观念史家(historian of ideas)的特出才能,从...
评分当卡尔·马克思和以赛亚·伯林共同出现在一本书的封面时,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诧异。一个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一个人则是自由主义的旗手,两人引领或参与的思潮,奠定了二十世纪以来众多历史事件的思想根基。 本书写于1939年,是柏林教授公开出版的第一本著作,也被认为是其投身思...
评分马克思在生命即将结束时说到,无论他还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他首先绝对不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似乎这种说法,在中国人眼里难以置信?马克思怎么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呢,这不是荒天下之大谬吗?事实上,我们对马克思的看法似乎也是“单调的”,甚至是“一无所知”的。以赛亚·伯...
事实上,柏林既拒绝了对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加以木偶戏式的政治漫画表现,也不同意通过强调其思想中某个并不流行的(或者一度流行的)方面(例如唯物主义、人文主义、宿命论等),而给马克思赋予一个别的“主义”的想法。——特雷尔·卡弗(后记)柏林的离题与马克思的隐退之处,也许更具有启发性。
评分一如既往的伯林风格,纵然是写单人的传记,也不忘细致梳理19世纪不同地域之间的思想家观念上的斗争或关联,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一本内容详实的观念史,没有生活纪事和八卦趣闻,而直接拿起手术刀解剖起传主的思想历程和观念转化。前面的许多章节甚至都没怎么出现过马克思的名字,而是用大篇幅铺陈起时代背景和彼时流亡者们缤纷的思想理路,置身于那种宏大背景下的马克思显得不合时宜,他厌恶感性和浪漫、对群众素无好感,也拒绝与那些流亡在巴黎的思想家为伍。而最终当其观念开始流布世间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主义却被转化为群众有力的战斗武器,且在实践中染上了浪漫的乌托邦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个微妙的讽刺。
评分期待已久,终于出版了,感谢不屈不挠的译林出版社。伯林的功力厉害,不受所谓“正统”阐释的左右。从根本上来讲,他是马克思的读者,对恩格斯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则无甚兴趣,他对马克思的欣赏是一名知识分子对另一名知识分子的欣赏。副标题虽然是“生平与环境”,着力的其实是政治与学术环境,特别是思想史意义上的继承、扬弃与创新。同样就其影响来说,伯林此作把马克思带入了西方主流研究的视野内,让大家看到一位“不一样的马克思”,对于此后的马克思研究功不可没。写有《马克思传》的麦克莱伦是其弟子,不意外。《导言》部分震撼人心。卡弗的《后记》也很重要。通览一过,定当重读。
评分期待已久,终于出版了,感谢不屈不挠的译林出版社。伯林的功力厉害,不受所谓“正统”阐释的左右。从根本上来讲,他是马克思的读者,对恩格斯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则无甚兴趣,他对马克思的欣赏是一名知识分子对另一名知识分子的欣赏。副标题虽然是“生平与环境”,着力的其实是政治与学术环境,特别是思想史意义上的继承、扬弃与创新。同样就其影响来说,伯林此作把马克思带入了西方主流研究的视野内,让大家看到一位“不一样的马克思”,对于此后的马克思研究功不可没。写有《马克思传》的麦克莱伦是其弟子,不意外。《导言》部分震撼人心。卡弗的《后记》也很重要。通览一过,定当重读。
评分整本书阐述了马克思生活的几个阶段:幼时、柏林、巴黎、伦敦。介绍了老马主要重点著作的历史背景。虽然作者在序言及前面对马有错误理解——这可能是因为作者对马的理解深度不够导致的——不过曲解马克思也是一种常态了,但不否认此书对于了解马的思想人生是还可以的。作者以此收尾:“即便它得出的所有结论都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其重要性也不会磨灭,它为社会和历史问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因此为人类知识开辟了崭新的大道。对经济关系之历史进化论的研究,以及对经济关系在群体及个人生活的其他方面之影响的科学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解释的初试啼声。以前的思想家——比如维科、黑格尔、圣西门——也描绘过它的一般性轮廓,但是他们像孔德和斯宾塞一样,建构了太庞大的系统,直接结论被淹没,以至显得太抽象、太模糊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