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科普 生物 基因 DNA 生命科学 科学 双螺旋 美国
发表于2024-12-22
双螺旋(插图注释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l 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里程碑式著作,插图注释本珍藏巨献!
l 3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全景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发现历程!
l 全景讲述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历程的经典之作,有着好莱坞式的戏剧张力,又保持了历史叙事的真实性!
l 1928年4月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l 15岁考入芝加哥大学,194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动物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得印第安纳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
l 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一篇题为《核酸的分子结构》的论文中向世人宣告:引导生物发育和生命机能运作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具有双螺旋结构。而这篇论文仅用了1 100个单词和1张图片。1962年,沃森和克里克与英国分子生物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l 20世纪60年代,詹姆斯·沃森入主冷泉港实验室,在他的努力下,冷泉港实验室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机构成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科研教育中心。
l 1988年,詹姆斯·沃森加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并于1990年被任命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主任。詹姆斯·沃森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
莫名地重读此书,注释版+新译本。首先,这本书的内容仍然是三星评价,沃森试图把一个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写得高潮迭起文采飞扬宛如小说,可惜力所不逮。然后,新译本的翻译有点干,没有体现第一人称叙事的独特味道,使得原书的文采又失色不少。最后,煞有介事新增的注释和图片(源自英文原版)大部分属于充数的,而且注释太多太长,非常干扰阅读。就算是那些有信息量的注释,也只让我觉得干嘛加注的人不自己利用这些史料去专门写一本双螺旋发现史,何必对一个本来就是主观色彩的讲述加那么多客观说明。于是“注释版+新译本”也并不给本书加分。
评分写的非常好的自传体科普小说,文笔流畅,生动幽默。对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及科技是如何产生突破性进步,极具启发意义。
评分写的非常好的自传体科普小说,文笔流畅,生动幽默。对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及科技是如何产生突破性进步,极具启发意义。
评分科研圈大佬自曝八卦内幕各领风骚,实验室小白略窥牛人性情自叹弗如哈哈哈
评分写的挺有意思,人物各自有特点。至于特点是否准确,那也只是沃森眼中的他们。关于科学发现的部分,为什么认为DNA那么重要如此执着,好像是一种天然的直觉和灵感似的。这让科学发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1953年4月7日,法国,在穿过塞那河回到卢森堡宫附近旅馆的路上,詹姆斯•沃森孤零零的一个人,望着在圣•吉门附近的长发姑娘,知道她们对他不会感兴趣的,“我25岁了,已经没有什么魅力了。” 此前一周,这个还没满25岁的年轻人和他的搭档,只有大学学历的弗朗西斯•克里...
评分1953年4月7日,法国,在穿过塞那河回到卢森堡宫附近旅馆的路上,詹姆斯•沃森孤零零的一个人,望着在圣•吉门附近的长发姑娘,知道她们对他不会感兴趣的,“我25岁了,已经没有什么魅力了。” 此前一周,这个还没满25岁的年轻人和他的搭档,只有大学学历的弗朗西斯•克里...
评分我去图书馆借这本书,本以为是中文版,结果发现是英文版的。 英文版行文非常rhetoric,文字算华丽的,与英文科技新闻相比,理解起来还真有点难度。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感觉就是写,科研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制度上的、人情世故上的、合作、竞争、灵感怎么出现 等等...
评分对《双螺旋》这本书早有耳闻,原来见过汉译本,翻译的挺差劲,读了几页就放弃了。这次有幸搞到原作,颇激动啊。 之前也看过一些介绍科学研究的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写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的猜想》,也算是中国人写科学家的经典吧。说真的,当时我初中,看《哥》真的...
评分我认为分子生物学领域有两本科普书应该是顶尖的,一本是《创世纪的第八天》,再有一本就是这本《双螺旋》了。 大学时读过不少这类书籍,对书中提到的人和事都不陌生,因此感兴趣的只剩了八卦。Watson也算是口无遮拦了很敢写,虽然对一些人不公但是也是本书趣味性...
双螺旋(插图注释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