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從翁乃強數以萬計的反轉片、彩色負片和黑白底片中精心挑選瞭445張作品,其中有70多張原底已被中國國傢博物館收藏。照片的拍攝時間從1964年到1995年,橫跨幾個不同時代,聚焦於巨變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狀態與生産場景。攝影者選取瞭被很多攝影傢忽略的細節與生活瑣事,並逐漸在拍攝中摸索齣一套特彆的觀看之道。透過這些鮮活的照片,一張張活生生的麵孔從曆史深處浮現齣來,我們得以用極其罕見的彩色視野近距離觀看那個年代人們的喜怒哀樂。青年時代的翁乃強和他的攝影告訴我們:曆史並不隻是冷冰冰的數字和年錶,而是充滿色彩和情感的個體故事。對於攝影,他隻有這樣一個質樸的理想:做時代的記錄者。
我是最幸福的摄影编辑,有幸看了一位80高龄摄影师的几乎全部底片 2013年,我们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和腾讯的“大师”栏目合作,出版了一本《影像中的国》,其中就收录了翁老的访谈和少量作品,那是我第一次看到1960-1970年代的彩色反转片作品。书出版之后我作为编辑,拜访了翁老...
評分 評分我是最幸福的摄影编辑,有幸看了一位80高龄摄影师的几乎全部底片 2013年,我们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和腾讯的“大师”栏目合作,出版了一本《影像中的国》,其中就收录了翁老的访谈和少量作品,那是我第一次看到1960-1970年代的彩色反转片作品。书出版之后我作为编辑,拜访了翁老...
評分我是最幸福的摄影编辑,有幸看了一位80高龄摄影师的几乎全部底片 2013年,我们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和腾讯的“大师”栏目合作,出版了一本《影像中的国》,其中就收录了翁老的访谈和少量作品,那是我第一次看到1960-1970年代的彩色反转片作品。书出版之后我作为编辑,拜访了翁老...
評分1964—1995,已经离我们远去的时代。我们的记忆亲历过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孩提时代的玩具、画书、生活用品,在今日看来堪称原始。而更往前的年代,只能从书中、电视中、老人的闲话中去揣摩。我们看到过许多关于那时候的文章,听到过许多关于那时候的故事,但最鲜活的,当...
80歲的印尼華僑翁乃強跨越20世紀50-70年代的中國攝影,與如今充滿個人意識和觀念的“當代藝術攝影”不同的是,那些那時帶有強烈政治符號的彩色照片現在看來有點荒誕,但卻又那麼現實,是一個時代政治美學的延伸。 那山呼海嘯般的呼喊聲,一片片綠色的軍裝,亢奮的臉龐,安靜的小城,廣闊的田野,飛馳的自行車,燦爛質樸的笑容......我很幸運齣生在這些政治記號還沒有消退掉的88年,那些承載著夢幻現實感的彩色照片,觸摸到曆史時代的黑白照片,不就是我們父母輩的養成紀錄片嘛。
评分是那個年代
评分好的人文攝影一定要能記錄這個時代,這本書60年代是什麼主題?是“勞動”,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的勞動,纔有瞭我們現在的生活,70年代是什麼主題?是“生活”,女人們服裝不再是單色的,而是有瞭條紋有瞭波點,男人們也不再是清一色或深或淺的中山裝,80年代是什麼主題?是“發展”,是活禽買賣不需再等到過年,是改革的春風吹過古老的中國大地,我喜歡這些年代裏的中國,不知道書裏的孩子們現在都長成瞭什麼樣子,不知道現在的我們能被記錄下來的是什麼呢?樓越來越高,車越來越多,人們的笑容卻不再那麼的生動,日益發展的中國在我們心裏留下瞭什麼?我不知道,當我老的時候如果看到記錄我們這段時間的影像,心裏是否有共鳴和安慰呢(打三星是因為字太小,近視眼看的纍死瞭,書裏有黃永玉和楊麗萍的幾十年前的照片,算是驚喜啦)
评分很棒的攝影畫冊書,內容從1960年代開始。作者是歸國華僑,在國內從初中上到美術學院,後來進入《人民中國》雜誌,有機會拍齣很多那個時代難得的彩色照片。
评分已購。能留下這麼多六七十年代的彩色照片真是不容易,如果是黑白照片的話,很多細節都丟失瞭。裏麵關於廣州和上海尤其好,可惜上海的照片太少,如果也能搞個專題就好瞭。。。按編者說法,作者之所以能拍這麼多也是因為傢世背景好,加上職業對路,那就不在乎昂貴的膠捲錢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