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 論
(一)關於本書
本書的宗旨,在於闡述地理因素對於世界曆史的支配作用,以及那些對曆史發展産生瞭重大影響的地理事實。在這句話中,有三個詞的含義我們必須非常清楚,那就是“曆史”(History)、“支配”(controll)和“地理”(Geography)。
1. 曆史。在我們以這種方式說到“曆史”時,自然是指人類的曆史,但即便如此,“曆史”也可能有著多種不同的含義。
(1)它可能僅指對所有事件按發生順序所做的一種記錄,而未加任何評論。當我們研究曆史時,熟知曆史事件是非常必要的,但僅僅知曉事件本身並沒有多大意思,而且即使所有的事件都能夠查明,一個人也不可能將其全部掌握。所以,必須選取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2)於是,我們對曆史便有瞭另一種構想,即它是對按時間順序發生的重大事件的記載。然而,在選取這些重大事件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事件進行比較,並判斷哪些纔是最重要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思考它們為什麼重要,以及這種“重要”指的是什麼。然後我們得齣結論,一個事件如果與人類的福祉息息相關,它就是重要的;而如果與人類的福祉關係不大,它就是不那麼重要的。
(3)現在,我們幾乎立刻就有瞭對於曆史的第三種構想,即曆史是對已經發生的重大事件的陳述,其方式將圍繞著事件的發生原因及其對人類的影響而展開。在衡量事件的重要性時,我們必須牢記,有些在短期內對人類影響很大的事件,過後卻顯得無足輕重,而另外一些剛開始對人類影響甚微的事件,卻在後來的曆史中對人類産生瞭長期的影響。
當我們以這樣的眼光去觀察曆史時就會發現,有些錶麵上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件實際上非常重要,而一些看上去很重要的事件,卻應該劃入次要的範疇。用一個例子便足以說明這一點。由薛西斯率領的波斯大軍對希臘的進攻和隨後的失敗,是世界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這既為當時所公認,而且直到今天也是顯而易見的。大約250年之後,一個住在今天尼羅河上遊的阿斯旺附近的不起眼的人,碰巧注意到在6月21日那天的中午,一根竪直的立杆沒有影子。把這樣兩個事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似乎十分荒唐,在當時,惟有前者纔會在世界上引起反響,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甚至沒有人聽說過後者。然而,我們至少有理由認為,從長遠來看後者實際上比前者更為重要。它的確是同樣重要的。我們還發現“曆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在時間上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而曆史研究的首要一課,就是要弄明白這個重要的事實。某些特定的事件必然會引發其他的事件。一個人、一個部族或一個國傢的行為,會對其他人或其他國傢的行為産生影響。曆史研究之所以如此有趣,就在於它是對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個人或團體對其他個人或團體的影響所做的一種研究。我們從曆史研究中還發現,在時間和空間上相隔甚遠的種族,卻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徵。因此,同樣的事件也有可能發生在世界上的不同地點,有時甚至發生在不同的世紀裏,就是因為它們之間具有這種相似性。就像我們所說的,曆史常常會不斷地重演。
但是曆史並不會完全重復,它還會帶來進步。如果我們迴頭去看一兩年前,可能注意不到這一點,但是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嚮幾個世紀以前,打量一下整個世界,我們就能意識到已經産生的進步,而我們若是放眼去看全人類的曆史,這種進步就變得更加明顯。“進步”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可能很難說清楚,但是我們卻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例如我們都承認,有史以來人類在是非觀念上發生的變化,從總體上看是在嚮著好的方嚮發展。但這隻是進步的一個方麵,其他很多方麵也發生瞭明顯的好轉。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不僅體現在道德和智力上,也體現在物質生活上;衣服更美,食物更豐;傢庭、工廠、辦公室和田野中有瞭更多節省勞力的設備;我們比幾個世紀前的人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我們有種種理由相信,平均而言,生活在二十世紀的人與生活在5000年前的人比起來,是要幸福得多瞭。
那麼,究竟發生瞭什麼?宗教問題暫且不論,“曆史”的含義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是否有一個簡潔的答案?答案可以有很多個,而對於每一個給齣的答案,都能夠找到反駁它的站得住腳的理由。但是,可以說從意義最廣泛的物質層麵上講,“曆史”就是人類不斷提高其對能量的支配能力的故事。此處的“能量”(energy)指的是做事的能力,亦即産生(而非支配)運動,使事物行進或停止,這種事物既可以是火車、手錶或磨盤,也可以是人。做任何事都需要能量。人的生命即在於努力獲取和使用盡可能多的能量,並盡可能減少能量的浪費。不管用什麼方法,隻要能獲取更多或消耗更少的能量,就是一種進步,在世界曆史上就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些象徵著不同階段的進步的所有關於如何做事的發現和發明,不僅是十分有趣的事實,而且與曆史密切相關。象形文字、書寫、數字、印刷術、指南針、鏟子、輪子、針、蒸汽機以及紙幣的發明,對於世界曆史的進程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而它們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們能夠使人類使用或節省能量。
由此可見,能量在所謂的“社會史”(social history)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注意,它在製憲史和軍事史(論述法律和戰爭、君主與共和政體的曆史)中的地位也同樣重要。用一個例子或許有助於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僅要把從燃煤或流水中獲得的能量用於維持機器的運轉,還要把它消耗在其他方麵。從長遠來看,為瞭利用更多的能量,就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其方式與我們熟知的在社會史和政治史中的那些更大規模的工作非常類似。
① 能量可用於更換機器的舊部件,或增加更適閤運轉的新部件。在製造、安裝和調節新部件時,都會産生明顯的能量消耗。因此,當新的體製被引入時,我們不過是在對機構進行改革。體製上的逐漸變化意味著機構的增加或更替,而以一種政體代替另一種政體的革命,則相當於用一颱新機器代替瞭舊機器。不過,這樣的替代十分罕見,更不用說大規模的全盤改革瞭。即使在最激烈的革命中,舊機器的很大一部分通常也會保留下來,並閤並到新機器中。
② 給機器加油,可以把能量消耗到極緻:製造、提煉和使用油所消耗的能量從錶麵上看是一種浪費,但是加瞭油以後,機器就能做更多的工作。同理,政府機構雇傭大量的人員來充當油的角色,以保證其順利地運轉,從長遠來看,這也有助於把能量用在蕓蕓大眾身上。銀行、交易所和商業媒體的作用亦不外是一種油的角色,有瞭它們的存在,商業活動以及社會和政治的間接性事務纔能順利地進行。
③ 以熱的形式提供能量的機器,常常會因熱能散失而做無用功。於是,工程師們就在熱量散失部位的外麵包上隔熱材料。為瞭防止機器因風吹雨打而生銹或損壞,也需要對機器進行防護。在這兩種情況下,用來包裹和防護機器所耗費的能量,從錶麵上看也是一種浪費,但是從長遠來看,節省的能量卻多於浪費的。所有的建築物,不管是用來放置機器還是住人,也是齣於同樣的目的。警察、陸軍、海軍、空軍,以及所有類似的組織都是用來做包裹和防護工作的。一方麵,是用來防止機構的能量因散失而造成浪費,或發生實質性的損害;另一方麵,是為瞭防止外界的能量對機構的正常工作産生乾擾。
此外,還有一個在曆史上有很大影響的工程學原理,那就是“最大載荷”——在任何時候,同時驅動多颱機器,比起把它們一個一個地分開驅動需要的能量更少,因為機器從來不會在同一時刻全都工作在滿負荷下。例如,在一個交通運輸係統中,讓所有車輛從一個中心車站齣發,比起讓每輛車各行其是要更節省能量,因為除瞭建設較少的設施有助於節能,最大的節約在於這些車輛永遠不會在同一時間都以全速行駛。該原理像其他的原理那樣應用甚廣。今天的都市即由此而産生,大百貨公司、企業和工會之所以重要也歸因於此,甚至國傢和帝國的存在也部分與此相關。
(4)現在我們對曆史有瞭第四種構想:當我們從廣義上談論世界曆史時總是會想到,就物質方麵來說,它指的是人類能夠逐漸使用越來越多的能量的一個循序漸進的故事。
與最大載荷概念有關的另一個工程學概念是“動量”(momentum)。“動量”是指一個物體一旦啓動後保持“繼續”運動的能力①,不管它是一列火車、一個企業、一個城鎮,或是蘭開夏郡的棉花産業,還是大英帝國。物體越龐大,它的動量也越大。大體上說,讓一個物體保持繼續運動,要比讓它停下來更容易一些,因為讓一個運動中的物體停下來要花費相當大的能量,如果讓運動突然停止,勢必會造成損害。當保持一個物體運動所必需的能量被切斷時,運動並不會立即終止,正如剛對一個物體施力時,在未達到一個最大的量之前它並不會動起來一樣。關閉蒸汽之後,蒸汽機並不會突然停止,動力剛加上去時,它也不會一下子就達到全速。如果沒有足夠的能量使機器繼續工作下去,時間一長,機器就會慢慢停下來,但這種停頓並不是突然發生的。羅馬帝國在其能量被嚴重削弱後仍繼續維持瞭300年之久,也是同樣的道理。
2. 支配。什麼是“支配”?如果我們先舉一些例子來談一談什麼不是“支配”,也許有助於我們對它的理解。“支配”的意思不是“製造”或“導緻”——這兩個詞的意義要更高一些。如果我們有一匹馬,想要它走它就走,想要它停它就停,想要它在哪裏停下來,或是去到什麼地方,全都能由我們決定。但是這匹馬和它所具有的為我所用的能量,都不是我們製造齣來的。又譬如,人類可以通過挖一條溝渠來支配從山坡上流下來的一條溪流,用石頭築壩以防止流水漫到溝渠外麵,也可以鋪設管道,按自己的意願引取部分或者全部溪水。但是人並不能製造齣這條溪流,也就是說不能讓溪水無中生有。人可以支配自己對煤的使用,可以決定是否利用煤的能量來取暖,或是驅動機車來載人,或是開動工廠裏的機器為自己製作衣服,但他卻不能造齣煤炭。
這種抉擇觀念的基本設想是,人類的行為會受到地理條件的支配。溪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從山上往山下流,在任意一點上總是取最大坡度作為路綫。這樣的支配既直接又簡單,而且是可以預測的。人類的行為,特彆是作為個體的人的行為,卻是不可預測的。區彆就在於,人類可以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選擇。因為人體是由物質組成的,人要受到物質法則的約束。人在走下坡路時,往往會選擇最容易的路綫,但他也可能會選擇走上坡路——如果有一個小山包需要攀登的話。山丘和平原就是地理環境。
但這還不是全部。人懂得的越多,做齣的選擇也越明智,換言之,也越能確定支配他的行動的條件。如果他無所不曉,他就會知道最好的路綫並選擇它,這樣的支配是完全徹底的。一個精神病人比一個正常人有更多的選擇,他可以選擇去做那些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會去做的事情。
所以,當我們說“曆史受到地理環境的支配”時,並不是說人在地理條件的逼迫下不得不使用更多的能量。準確的說法是,人類之所以要使用更多的能量,很大程度上是受他所處的地理環境的支配的。
3. 地理。有一種想法必須注意,即認為地理知識隻是知道一些地方的名稱,以及知道這些地方在哪裏,或是知道關於它們的一些掌故。不錯,這確實是我們在地理學研究中要掌握的內容,除瞭城鎮、山脈與河流之外,還需要瞭解民族與環境,這是地理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就如同在曆史學中對史實的掌握一樣,但這僅僅隻是一個部分。
也不能認為地理知識就是有關地球錶麵一切事物的知識。我們關注的是地球錶麵上與地理有關的一切事物,但地理位置本身並非特彆重要。
自然現象的重要性各不相同,惟有對人類影響最大的那些地理現象纔是最重要的。與曆史學一樣,哪些內容能夠納入一項特定的研究,取決於該研究的規模。作為一項小範圍的研究,本書關注的內容在世界地理領域中,也許是鮮有人考慮過的。
我們還注意到,一種現象或一組現象的分布與另一種現象或另一組現象的分布有關。因此,我們不但要知道事物在地球錶麵上是如何分布的——哪裏是陸地,哪裏有水,哪裏降雨量很大,哪裏滴雨難求,哪裏溫度高,哪裏溫度低,哪裏生長什麼植物,哪裏有暴風雨,哪裏風平浪靜,哪裏有人類和不同的種族,還要知道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牢記住上述的“曆史”“支配”和“地理”三個概念的意義,我們就會明白,本書的內容是關於地球錶麵上各種地理因素的分布和它們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對人類使用越來越多的能量的方式是如何産生影響的。
由此,我們對於如今人類活躍的這個世界舞颱的認識,便能夠增進幾分。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