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梵,1939年生於河南,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印第安納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哈佛大學等,現為哈佛大學東亞係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鐵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話語》 等。
李歐梵先生被學界認為是繼夏濟安夏誌清之後海外研究現代文學的的第二代華人學者。他常自喻為“狐狸型”學者,因為在學術上每每"喜新厭舊""東摸西碰"。學者王德威贊譽李歐梵"但開風氣不為師""處處用功,而又無所計較"。在治學上,李歐梵多方齣擊,頻頻得勝,其著作更是紛蕪龐雜,極盡"狐狸"之所能。他的老本行現代文學研究自不必說,一本《鐵屋裏的呐喊》就把被神化的魯迅還原成"人"。在文化研究上麵,一本《上海摩登》集現代都市文學、報紙期刊等諸多文化要素研究於一體,奠定其內地文化研究先鋒的地位,其把張愛玲定位為現代文學史上都市文學的終結者,讓人耳目一新。
此外,李歐梵當年赴美求學時多有寂寞,便以看電影、聽音樂打發時間,由此竟也闖齣一條新路,從而對電影工業特彆是香港通俗電影有獨樹一幟的研究。還有,他對上至瓊瑤下至王文華等通俗小說也有高見。甚至於日本動漫《風之榖》,他竟用來作為教授卡夫卡的"道具"。可謂大俗大雅,雅俗共賞。
在某種意義上,李歐梵並非甘於固守書齋學院的傳統知識分子,他錶現得更像是一位公共知識分子。現代性理論是他的"手術刀",中國現代文學是他的老本,文化研究是他的"新歡",通俗文化是他的"業餘愛好"。
本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心理學的角度迴顧傢庭和教育對魯迅心理發展的影響,說明中國文學傳統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第二部分是全書的中心,係統闡釋魯迅的文學創作,包括短篇小說、散文詩及雜文;第三部分論述魯迅最後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對文學和政治關係的看法。通過這三個部分,作者試圖重新描述齣魯迅真實的心路曆程,揭示齣魯迅內在的深刻悖論與矛盾。
其实这本书是大学时候已经读过的了,但是这次还是选这本,因为触动我很多旧时的记忆。 前段时间关于鲁迅退出中学教科书的争议,沸沸扬扬,我却隐约支持的,因为如果少了那些中学老师教条的解读,而交给青年们自由去选择读鲁迅的机会,那么这样对于鲁迅先生而言,反而是一种幸...
評分其实这本书是大学时候已经读过的了,但是这次还是选这本,因为触动我很多旧时的记忆。 前段时间关于鲁迅退出中学教科书的争议,沸沸扬扬,我却隐约支持的,因为如果少了那些中学老师教条的解读,而交给青年们自由去选择读鲁迅的机会,那么这样对于鲁迅先生而言,反而是一种幸...
評分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约从帝制结束起)的华人学者,第一代以夏济安夏志清为主,第二代以王德威李欧梵为主。李欧梵来交大四次讲座,第二讲即是鲁迅,我于是读起他的这本《铁屋中的呐喊》。共产党政权宣传的一部分优秀文人,有一个共同点,即在1949年之前去世,比如鲁迅逝世于1936...
評分狐狸看鲁迅 ——我读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据李欧梵先生的自述,“我从来不愿意作大学问或大师,如果(照某位西哲所说)想成大系统的人是刺猬,而只作旁敲侧击、灵活运用的人是狐狸的话,我可以坦承自己是地地道道的狐狸!”在读了他的代表作《铁屋中的呐喊》第二遍之后...
評分“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在我看,鲁迅的可贵,正在于他强烈的内省精神——敢于自视内心并解剖自我抉心自食的巨大勇气、对人性中阴郁与残忍的认识——人的存在的悲剧性认识,以及明知前面是无地却仍然不断走下去的荒谬英雄精神——自由意志与饱满丰盈的生...
“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也可以看作魯迅生活中私人的和公眾的兩方麵。他在為自己這方麵幾乎是存在主義的,而在為彆人的方麵卻是人道主義和利他主義的。”從《鐵屋中的呐喊》裏,終於為自己對魯迅的兩種矛盾態度找到瞭一種閤理性的錶達。 前半部分比較感興趣,第七章開始研究“文學與革命”,便粗略地一翻而過。 欣喜處是,發現瞭隱喻竟是魯迅作品裏的重要特點。這下我突然明白為什麼大賽時我自己以為理論性不強的“隱喻”切入點會受到各位評委老師的“青睞”。
评分很多地方細緻地提到魯迅的“異質”,還是能給我一些新鮮的感受…
评分就喜歡這種圍繞文本細讀的評論著作啦!增加瞭很多新認識
评分第二部分論述魯迅的創作,給瞭我很多啓發。
评分好像今天正值《狂人日記》發錶100周年,緣分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