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50周年纪念版)

傅雷家书(50周年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形成享誉译坛的傅译特色。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服尔德、梅里美等法国名家名作,尤以《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计三十四部,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一百余万言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著述收录于《傅雷文集》。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身后由次子傅敏选编出版的《傅雷家书》,则是他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文革”后的新读者,大多通过家书才认识傅雷,甚至把书信家傅雷置于翻译家傅雷之上。

傅聪,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一九三四年三月十日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和学术精神的家庭。傅聪童年时代断断续续上过几年小学,主要是由父亲在家督教。八岁半师从李蕙芳开始学钢琴,九岁师从李斯特再传弟子百器,一九四六年百器去世后,基本上是自学。一九五四年赴波留学,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杰维茨基教授,并于一九五五年获得“第五届萧邦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一九五八年底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于华沙国立音乐学院,移居英国伦敦,只身驰骋国际乐坛五十余年,有“钢琴诗人”之美誉。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傅雷
出品人:
页数:480
译者:
出版时间:2016-9-1
价格:5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476516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傅雷家书 
  • 教育 
  • 父爱 
  • 人生哲理 
  • 成长 
  • 随笔 
  • 游记.笔记.书信集 
  • 艺术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傅雷夫妇逝世50周年纪念版,傅雷先生最新编定,收入傅聪回信,“世界最美的书”获奖者朱赢椿担纲设计

今年是傅雷夫妇逝世50周年,为表纪念,傅敏先生亲自编定了这个新版《傅雷家书》。

与旧版《傅雷家书》不同,新版的遴选更侧重“人伦日用”,突出傅雷“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做人准 则,少了文化艺术的长篇论述,多了日常生活的短小故事。时间涵盖1954年至1966年,以傅聪的留学打拼经历、情感婚姻之路为经纬度,以亲切风格展现傅家父子间在求学、处世、音乐、文学等方面的交流。

新版加入了傅聪回信三十余封,傅雷父子终得在书中团聚。相比旧版,这是一部更加完整、亲切、丰富的《傅雷家书》。

书中的傅聪回信、傅家照片和英法文家书中文版等均为译林专有版权,这些珍贵资料保证了译林版《傅雷家书》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

50周年纪念版《傅雷家书》以傅雷长子傅聪的留学打拼经历、情感婚姻之路为主线,精心选编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弥拉的往来家信,内容偏重“人伦日用”,突出傅雷“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做人”准则,少了文化艺术的长篇论述,多了日常生活的短小故事。这份两代人双向交流的文字实录,严肃不失亲切,深刻不离日常,以小见大,乐在其中。它不仅反映了亲子交流的重要,也利于青年学子在阅读中理解父辈、增进沟通。

《傅雷家书》中珍贵照片、楼适夷初版代序、傅聪家信及英法文信为独家版权,2017年不随傅雷著作权进入公版,其他任何家书选本不能收录。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Fu Lei is well-known for being a translator, a blunt intellectual who was forced to commit suicide during the early culture revolutionary period and father of Fu Cong who ever won an 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ntest Award in Warsaw, Poland. I got into t...  

评分

从没有自我意识的小动物,我们慢慢长大,成长为懵懂少年,成为欲念、野心齐飞的青年,再成为有独立意志和情感的成年人。再翻一页,我们又要孕育一个个软弱无力的小动物、小天使了;他/她们将重新演绎人类的发展史。      我相信,人是有两次生命的,一次是为着自己,...  

评分

前言:这是一本经历了半个世纪考验的,有价值的书。可是我读得并不愉快。傅雷悲剧性的性格是他悲惨的童年造成的,年幼丧父,寡母严苛甚至于残忍地期待他成才报仇,朱梅馥说她之所以爱傅雷,包容他,是因为她深深地理解他的痛苦,这种包容和爱里面有很大的怜悯和同情成分。这样...  

评分

这不是普通的家书,是天下所有父母子女应该认真阅读的。 我有个8周岁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我和老公常常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有分歧。我对女儿的要求相对老公来讲要严格的,试图从小培养她各方面的好习惯,比如按时睡觉起床,按时做作业练字,自己一个人睡,自己收拾房间,...  

评分

关于人生: 1.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2.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3.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4.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独自在外远离父母长辈教导的我,格外珍贵

评分

很矛盾,既服膺于傅雷的艺术感知力,又为他对待孩子之严苛感到不适,虽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好,但又完全不顾孩子本身的想法,做他的孩子真累。 他身处那个时代的漩涡,最终因此自戕,但从书信里看不出他认为那些人是错的,反而有找借口的嫌疑。 所以这大概又是一本不适合我的书。

评分

傅雷诠释了一个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知识分子的种种优点与劣点,可以说深有同感,对他过分控制、敏感的脾气不敢恭维,才识却确实令人醍醐灌顶。看到最后仍是痛心疾首。

评分

傅家家风之严和傅雷夫妇爱子之切,在一封封家信的字里行间情深满溢。想来天下为人父母者皆如此,只是傅家父子母子间情同密友无话不谈的信笺对话,非一般家庭所能及。而多封信中表现出的对于已成年的孩子过分的关注和苛责,或许也可为当代人引以为鉴。

评分

原本是日常往来的,并不是以出版为目的的信件,为什么还有人说“装”?再真诚不过的好吗? 只是要以怎样的角度去读这本书,做为子女还是做为父母?怎样以如今信息时代的繁杂和快速去理解当年那个车马慢的时代?怎样以如今生活安乐去体会新中国动荡之下精英报国的心境? 父母对子女事无巨细,要求严格从古至今未曾变过。精英家庭的教育方式未必是普通家庭所能理解的。有人指责父亲严苛,但欲戴皇冠必受其重,这样才是造就了儿子的顶尖成就。父母与子女亦师亦友的关系其实很难打造。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是天然的。子女若视父母如灯塔指路,也必要承受其喋喋不休,心心念念。 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