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忌,1979年生于中国浙江。小说家,人民文学新人奖得主。2003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收获》《人民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近百万字。2016年其长篇小说新作《出家》一经出版,即引起广泛关注,是豆瓣年度读书榜单推荐作品之一,并被韩国Sallim出版公司高价拍下版权,于2018年初在 韩国上市。2017年,张忌和著名作家格非、阿摩司·奥兹等共同夺得首届京东文学奖。2018年3月将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搭子》,书中短篇小说《夫妻店》一篇正在被改编成电影《被他杀死的夏天》。
※
为养家糊口,原本打着三份零工的男人方泉受人指引成为寺庙里的广净师傅。过上了僧人生活和现实生活交替的日子,逐渐喜欢上念经、打坐的生活。直到接受一座寺庙,成为住持,方泉萌生要扩大寺庙规模的野心,然而这样,他就得真的出家。这次,方泉真的动心了。
※
同文学大师余华一样,青年作家张忌也出自浙江,他2016年的长篇小说《出家》也被誉为当代版的《活着》。《出家》并不以小说结构上的标新立异制胜,它描述了出身于底层的主人公,白天与夜晚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寺庙跟俗世之间挣扎与抉择的故事。张忌以简单的方式写沉重的主题,反差强烈,文笔细腻淡雅,看似轻声细语,却能举重若轻。——京东文学奖授奖词
文/ 道道威 《收获》2016年 · 春夏长篇卷 一、 张忌的《出家》刊在《收获》春夏长篇卷的末尾,却是整本尤为吸引人的一篇。写当下的寺院经济,一个与佛有缘的俗人成为寺院当家的故事。 第一人称视角,除了叙事方便之外,还能克制作者品评判断的冲动,这点在《出家》里显得格...
评分 评分 评分故事的前半部分,我们都想尽快带主人公离开这世道。我的眼前,闪现出石挥在《我这一辈子》里的脸:往哪儿逃,躲得开么? 因此后半部看见作者毫不避讳地谈论寺庙的潜规则之种种时,心内又无限哀恸,已经这样难了,逃往的所在,还是离不开世俗的搅扰。 这很真,也很痛。 一度,...
评分白眼翻了数次。。。
评分并非是一部宗教感强烈的小说,而是通过宗教的形式寻找一种生活里不被重视的仪式感,以及被现代生活的焦虑所淹没的意义与价值。世俗化的僧侣和庙堂,被寄托于扭转经济状况的使命,对“买卖双方”都是如此(经营寺庙就如同经营企业)。方泉的几次“出家”就如同许三观的几次“卖血”,以求渡过经济难关;易得的炒猪肝和温黄酒弥补了后者抽血的代价,难念的经文为前者修得了一方平静,无可奈何的是,两者都是象征性的“弥补”,心理上的安慰。一旦回家,下一次不得不离家的理由已然开始酝酿,如同西西弗斯,永无止境。故事能够戛然而止,而生活总要有所选择。
评分假作真时真亦假。借宗教讲了一个世俗的故事,重点探索了“仪式感”对于苦痛(亦或是自然主义视角下的)人生的意义所在。主人公方泉最后在回家与出家之间选择了后者,虽有些些反世俗的意味,可方泉的出家同时也带有浓厚的世俗感(从一开始的为养家糊口,到后来与女护法的暧昧关系以及对于更大、更金碧辉煌的庙宇的渴求等),这样一组有趣的对比(宗教与世俗),说到底全都源自欲望,而这欲望在小说中也经历了一些变化(从求生转变为了活的更有意义)。再回头来看作者的行文与谋篇布局:文笔流畅,有不少情节经不起推敲,从这层含以上来讲,本书更像是一个高于生活的寓言故事。不禁让人想到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和路内的《慈悲》,皆是书写当代底层人民百态以及心路历程的“美丽”寓言。
评分张忌的长篇小说《出家》继承了霍桑《威克菲尔德》和罗萨《河的第三条岸》中“离家”的主题,张忌擅长描写在生活的泥淖里挣扎求存的小人物,在《出家》这部小说中,借由一桩“做假和尚”的营生,主人公方泉在出世和入世,在精神自由和家庭伦理之间来回摇晃,并发现了“自我”。《出家》里的方泉离开了,但是并没有真正远走,从这个方面来讲,它处理的是“距离”的问题,是主人公的心灵跟现实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张忌的语言干净、素雅,行文间透着南方的氤氲水汽,轻描淡写间,散发着举重若轻的能量。
评分末法时代,宗教也只是一门生意,如维摩诘居士所说,人若真求修行,何必执着于出家的形式,没有黏着的念头,哪有粘着的花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