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筆名艾苓。女。黑龍江安達人。中共黨員。1987年畢業於綏化師專曆史係。同年在中學任教,1992年調安達市委辦公室,曾在魯迅文學院作傢班學習。2001年調綏化日報社任《綏化晚報》專職編委。2005年調綏化學院中文係任教。綏化市作協副主席。1986年開始發錶作品。2000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著有散文集《領著自己迴傢》、《風也穿鞋》。散文《我十五歲那年》獲第十一屆陳伯吹兒童文學奬。2005年被授予黑龍江省十佳傢長和全國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好傢長稱號。
某位老師提到某官員,她說:你知道嗎?他是咱們學生。她接著說起好多校友,一些我熟悉和不熟悉的名字,如數傢珍。
另一位老師提起地方颱某主持人,他說:你不知道吧?她是咱們學生。他接著說起好多校友,一些我不熟悉和熟悉的名字,言語中充滿自豪。
迴到母校工作後,我漸漸知道,老師們的自豪因何而來,也漸漸知道,“咱們學生”是個簡單說法,完整的說法應該是:咱們學校的學生或者咱們學校的畢業生。
有幾次,我在假期去學校,校園裏空蕩蕩的,隻遇到個彆未離校的學生和幾位工友,感覺心裏也空蕩蕩的。原來,學生是學校的靈魂啊,缺少莘莘學子的校園,像個被倒空的袋子,癟癟地擱在那裏,目光呆滯,毫無內容。開學後,學生歸來,我看見校園被重新注入內容,頓時生動。
我偶爾看過一些校友履曆,他們或者繼續深造最終學有所成,或者繼續打拼成為地方官員。但在公開的簡曆中很難看到母校的名字,他們直接寫後來深造的高校,這段求學經曆被輕輕地,輕輕地就繞過去瞭。沒聽說誰為此不悅,心懷不平,母校的老師們提到這些校友,依舊是“咱們學生”、“咱們學生”。
迴母校工作快五年瞭,我的學生也開始陸續畢業,我不知道他們會有怎樣的未來,我願意祝福他們每一個人,希望他們都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我想讓他們知道,任何一個在普通崗位上勝任工作的學生,都會成為我的驕傲。萬一哪個學生的未來不怎麼美好,以另一種形式著名,我也應該麵對教育的失敗,有勇氣說:是,他是我的學生。
认识艾苓的时候,她是中学教师,现在,她是大学教授。这中间,她也走过其他道路,但不是弯路,是丰满人生的途径,是一个作家成长经历中的沿途风光。 用艾苓的话说,她供职的学校几乎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末梢,学生多是贫寒子弟。艾苓又恰恰也是从这所学校毕业又几经周折回...
評分 評分认识艾苓的时候,她是中学教师,现在,她是大学教授。这中间,她也走过其他道路,但不是弯路,是丰满人生的途径,是一个作家成长经历中的沿途风光。 用艾苓的话说,她供职的学校几乎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末梢,学生多是贫寒子弟。艾苓又恰恰也是从这所学校毕业又几经周折回...
評分如果是彼得海斯勒來寫,肯定不會如此浮光掠影,可惜瞭好多故事,真的太簡略瞭,直讓人哀民生之多艱都沒細節。
评分怎麼說呢。我先打個卡,是想認真也值得認真寫點東西的。
评分如果是彼得海斯勒來寫,肯定不會如此浮光掠影,可惜瞭好多故事,真的太簡略瞭,直讓人哀民生之多艱都沒細節。
评分說實話吧 不怎麼樣。
评分故事如果充滿戲劇性和尖銳的矛盾衝突,是比較容易被接受。但易流於造作矯情。生活的麵目正是寡味的平淡,即使是風雨也大同小異。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真誠的熱愛生活-----這是我在艾苓書中體會到的。寒門齣身的小人物的歡樂悲喜。它沒法“史詩”,它沒法“快時尚”,但它卻是實實在在的我們曾經的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