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萨克·巴别尔(1894-1940),前苏联籍犹太族作家、短篇小说家。全名伊萨克·埃玛努伊洛维奇·巴别尔,笔名巴布埃尔·基墨尔·柳托夫。1894年7月13日生于奥德萨。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骑兵军》,其中以《我的第一只鹅》最为著名。
1939年在前苏联的“大清洗“指控为间谍,1940年被枪杀,1954年被苏联当局平反。
1986年,《欧洲人》杂志选出100位世界最佳小说家,巴别尔名列第一。
以译界公认最经典戴骢译本为底本,再经俄罗斯文学权威专家、主编刘文飞详细校订、加注、补全,”《敖德萨故事》系列”首次完整呈现。
本卷分为“敖德萨故事”、“我的鸽子窝的故事”和“彼得堡日记”三个部分。
敖德萨主题”是贯穿着巴别尔整个创作的一个母题,巴别尔现存于世的文字有一半以上均可称之为“敖德萨故事”。而“我的鸽子窝的故事”系列则是一位敖德萨犹太男孩的心灵史。“彼得堡日记”系列则是作者在《新生活报》上发表的一组特写。
薛蕊:记录眼见的历史,担当人性的可能。 纪录片的感觉,是不眨眼的观察者。 敖德萨故事之于巴别尔正如故乡之于鲁迅。 柳托夫,有身份的转变。 鲁迅编译:同路人。为什么不多做介绍,身份之谜,俄罗斯文学传入的阻碍。刺人的力量。 一、多重的身份冲突与矛盾 犹太人的身份,散...
评分关于巴别尔 到敖德萨去找巴别尔 ——中译本序言 文/王天兵 (1) 巴别尔一生正如一部长篇史诗。他于1915年写就的短篇随笔《敖德萨》恰似其开场白,其中,二十一岁的他预言俄国文学的弥赛亚——救世主——将从阳光灿烂的敖德萨阔步走来。他以勾勒故乡的风土人情...
评分在久违了阅读的愉悦之后,巴别尔令我震撼。 才知道封底的评价有多么贴切:“巴别尔文集是一本值得读许多遍的书。你会一读再读,最后留给子孙,或带进坟墓。” 然而最得我心的还是这个:“巴别尔的雄文似闪电,似不眨眼的目击者。” 雄文。巴别尔的文字里依稀闪烁着一种雄浑从...
评分巴别尔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但是没想到作品质量还是很不错的。 有人说他是契诃夫和卡夫卡的合体,倒也有几分道理。他的作品有契诃夫的简洁,经常比契诃夫更简洁;也有卡夫卡的奇幻,没有卡夫卡奇幻。 他也有自己的独特色彩,主要是语言方面,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比如这...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为什么称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种族。有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犹太人他们一直都面临着巨多的生存压力,因此他们只有努力。在“童年•与祖母相处的日子”中,巴别尔的写到,祖母对他说:“发奋学习,你就可以获得一切——财富和荣誉”。经过一代...
我的鸽子窝像费里尼一样浓郁
评分感觉……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好。前言说的那种用词的精妙与绝伦并没有体会到,不过看样子敖德萨的故事成书时间更早,也许到了骑兵里会有更深刻的体现吧……_(:зゝ∠)_
评分“土地在我身下保持着令人安心的缄默”「敖德萨系列」是巴别尔成长的乐园,是海风与阳光熏陶的南方,永远生机勃勃,永远充满传奇,这里的人们“生来是为了享受劳动、打仗、谈情说爱的欢乐”,生存的艰难从来不会阻挡他们追求幸福的机会,“在没有从爱情手中摘得一枚金币,我不会弃世而去”;「我的鸽子窝的故事」是一个犹太男孩的成长史和心路历程,不无自传成分,也侧面折射整个犹太民族的遭遇;「彼得堡日记」则灰暗生冷,“大家全是掘墓人”;精妙比喻是其一大特色,充满生气,形象生动,语言瑰丽,虽都是短篇,但整体架构有其内在统一性,不啻为一出狂欢。
评分文笔简洁而犀利,俄式幽默中透着辛辣的嘲讽,感觉巴别尔是个混合体:契科夫+卡夫卡。巴别尔笔下的敖德萨与马尔克斯描绘的马孔多有异曲同工之妙。
评分敖德萨是个人欲横流的城市,这是尽人皆知的。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生活轻松,光明。敖德萨的男性不同于彼得堡的男性。彼得堡淡黄色头发的虚胖的太太总是对他们一见倾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