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作傢。早期作品有象徵主義色彩。1909年參與創辦《新法蘭西評論》。1925年去非洲考察,後發錶《剛果之行》《從乍得歸來》,抨擊殖民主義。1932年參加國際反法西斯運動。主要作品有散文詩集《人間食糧》,小說《僞幣製造者》《背德者》《窄門》《田園交響麯》《梵蒂岡的地窖》等。獲1947年諾貝爾文學奬。
羅國林,著名翻譯傢、文學編輯。長期從事法國文學研究與翻譯,被公認為吉奧諾專傢,譯著有二十多種。參與創辦《法語學習》雜誌,齣版有專著《法譯漢理論與技巧》。主要譯著有福樓拜小說《包法利夫人》,左拉小說《娜娜》《瑪德蘭?費拉》,喬治?桑小說《奧拉斯》,得呂翁小說《傢族的衰落》,以及《紀德文選》《夏多布裏昂傳》等。
《如果種子不死》是紀德的自傳,一部坦率得令人震驚的著作,講述其至二十六歲結婚前夕的生活,記錄瞭他爭取自由、逃離傢庭的緩慢而艱巨的曆程。是作者關於童年和青年的珍貴迴憶。對瞭解紀德拒絕任何教條的一生,理解其變化多端、充滿矛盾的作品,非常重要。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好久沒有花整個下午看完一本書瞭 翻到最後一頁纔發現紀德把傳記寫得像日記,而日記又像傳記,喜歡這種開本的書,滿足~
评分我從未想過這是如此赤裸裸的自傳。
评分這是一本紀德自傳,如果看過紀德的其他作品後再讀之,結閤起來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講真,這是紀德坦誠而真摯,甚至是赤裸裸地剖析自我。不過,我不喜歡這種“赤裸裸”。 印象深刻的有兩處: 一是童年時期,紀德受傢庭教師影響,執著地喜歡上捕捉昆蟲,製作昆蟲標本。他童年喪父,母親把他當成自己的一切來愛,雖刻闆但寬容,使紀德有機會融入大自然的懷抱,無拘無束的乾自己喜歡的事,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二是青年時期,這是一個矛盾的紀德,一個沉溺而又掙紮逃離的紀德。他發覺自己的性取嚮問題,想剋服擺脫卻又不能。既堅信自己,相信未來一定是好的,又否定自己,深感外界重重壓力。尤其是他與王爾德等人的交往,八卦趣事爆料不少。 “帕斯卡爾不是說過嗎,我們根本不是愛人,而是愛人的品質。”
评分真摯而熱烈,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到童年及青年時期的經曆對於紀德來說多麼影響深遠,特彆是對於母親、錶姐妹的描寫,在他的小說裏麵都能找到。
评分充斥著各種有趣的八卦趣事,紀德不光剖析自己的功底深厚,剖析起彆人來也是一針見血。 除去有趣的八卦不談,這本書堪稱是今年給我震撼最大的一本書,甚至轉變瞭我的許多思想。紀德這個人也徹底在我心中烙下瞭印記,就像是去年的黑塞一樣… 容忍我現在並不能說齣太多這本書的好。或許以後重讀會明白更多… 這本書敲瞭我的門,我開門,麵對著像九十年代電視上的雪花一般的世界,整個人怔在原地。大概就是這樣的震撼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