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佐伯顺子,1961年生于东京,毕业于学习院大学文学部史学科,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业博士后期课程学分获得期满后退学,学术博士,同志社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研究科教授,从事比较文化史和性语文学、媒体表象的研究。著作包括《游女文化史》《泉镜花》《“爱”与“性”的文化史》以及《“女装和男装”的文化史》等。
日语中本没有“爱”的概念。当“文明开化”的大门打开,基督教传入和现代化起步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也深刻写入男女关系中,人们不断定位着这份外来的“爱”。
佐伯顺子追寻着坪内逍遥、泉镜花、夏目漱石、樋口一叶等文学名家作品中情爱故事的轨迹,以生动的情境结合理性的笔触剖析近代日本性爱观之变化,带我们走近明治日本社会。
“色”是什么?
为何从神之圣域,堕落为人类肮脏欲望 的代言?
为何傲视凡夫俗子的游女,沦为世人唾弃的娼妓?
“爱”是什么?
是一夫一妻相敬如宾,还是消除彼此的完美融合?
终极之爱会引领我们走向至高无上的幸福,还是堕入万劫不复的残酷地狱?
尾崎红叶,坪内逍遥,森鸥外,泉镜花,夏目漱石,樋口一叶……
二十位近世文学名家笔下的痴男怨女
《金色夜叉》《性欲生活》《通夜物语》《心》《浊流》《煤烟》……
三十五本情爱故事中的爱恨纠缠
以理性之笔剖析文学表象下的幽微人心
以男欢女爱揭示日本现代化曲折历程
第20回 SUNTORY学艺赏 艺术·文学部门获奖作品
看到泉镜花,感觉整本书给我的感觉真的是有跌宕起伏的感觉,以前的看法好像被打散的台球一样,婚姻是社会的产物,我们的本质也绝对不是相互捆绑,最开始的圣母-荡妇二分法,亦或者是爱和肉欲的二分法,原本的极端冲动其实只是理想和填鸭,生活的不纯粹和婚姻的不纯粹,让所谓的...
评分《爱欲日本》的原作名是《「色」と「愛」の比較文化史》,翻译成中文也就是《“色”与“爱”的比较文化史》。单看书名大多数读者容易在第一时间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联想与误解,而原作名字则比较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研究内容是:有关“色”与“爱”的比较文化史。这是在评...
评分这标题,其实直译就很好了,本来就是挺正经的,《「色」と「愛」の比較文化史》。书应该是作者在东大的博士论文(现在是同志社的教授了?),本来以为主要他日近代大众的社会文化史,结果是一种文学批评-比较文学研究。洞见并不狠“深刻”,当然也就不聱牙诘屈。 从明治中,(...
评分↓ 在“色”与“爱”之间 ↓ 爱 欲 日 本 ↓ 欣赏书影请戳 《爱欲日本》
评分婚姻是社会的产物,恋爱是理想主义的纯粹人生,我们都在纯粹的理想和不纯粹的生活中起伏 男人骨子里还是荡妇-圣女二分论的大部分 可悲的是舆论和女人自己也这么觉得 蔡康永说他不喜欢和解这个词 我发现和自己过不去 是一件很好的事 这个好像百变千层蛋糕,原本我觉得我很赞同泉...
男女久居或许是由于一时的爱慕,但当生活的真相逐步剥开,任何人都难以为继最早的信念。书名翻译和内容差别挺大,内容是对日本文学史的分析及研究。
评分泉镜花和夏目漱石深得我心。理想的“爱”什么的,就是不存在啊╮(╯_╰)╭
评分佐伯老师这本书居然早就被翻译引进了!出版社真厉害。
评分-_-一般女性对日本的情色文化难以理解。但真正的“色”是不完全限定在狭隘的“肉欲”层面的,日本的“情色文化”是需要结合“物哀”来了解的。所以“色”不只是停留在肉欲这个意义上,它也被定位为知“物哀”和体味人类感情机微的途径之一,成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契机。日本的很多物语描写了因“好色”而出名的人们最终幡然醒悟,因为它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它使人们意识到肉体的接触并不是“野蛮”和卑下的,而是“生的流转、出离与死的问题”。
评分作者借鉴心态史的研究方式,主要讨论的是明治时期文学作品中性与爱的冲突,通过分析知识分子的心态呈现一种“恋爱的心态史”,作者认为由色至爱(love)很大程度上是基督教的影响,他界观念和灵之永恒性带出了一种精神性的交往等等。诸多问题对于讨论中国婚恋史有借鉴价值,以人物为章节多有重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