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文丛 序
导论:政治宪法观的学术视野 /001
一、背景描述与问题界定 /001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简述 /012
三、研究方法说明 /021
四、写作思路与篇章结构 /022
第一章 大国宪政的异数:比较视野中的中国
宪政转型 /029
第一节 司法宪政主义的公式:宪政=司法审查 /032
一、司法宪政主义的经验模式(1):美国模式 /035
二、司法宪政主义的经验模式(2):欧陆模式 /042
三、司法宪政主义的经验模式(3):转型国家模式 /053
四、小结:选择理由与观念基础 /058
第二节 宪政母国的另一种声音:英国的“政治宪法”
传统 /060
第三节 一次失败的尝试:齐玉苓案与中国“宪法司法化”
的规范诉求 /063
一、何以成案:知识状况与基本案情 /063
二、宪法司法化:黄松有的法官逻辑 /067
三、走向失败与理论反思 /070
第四节 小结:中国宪政转型的刚性约束 /071
第二章 中国宪法文本中的“政治宪法结构”:历史
与思想溯源 /079
第一节 宪法序言:中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 /081
一、序言之于宪法:背景性和规范性 /081
二、中国宪法序言:一种政治宪法学的理解 /083
三、经史互济:宪法序言的解释学价值 /088
第二节 孙中山的宪政阶段论与旧政协的宪法意义 /090
一、孙中山宪法思想体系:规范论、制度论与实践论 /090
二、宪政阶段论的政治背景与宪法形态 /093
三、训政的转型与旧政协的宪法意义 /100
第三节 毛泽东的民主宪政论及其发展 /106
一、新民主主义论:一种全新而全面的立国理论 /109
二、新民主主义宪政论:毛泽东民主宪法思想专论 /114
三、联合政府论:中共七大的政治路线与建国方略 /118
四、历史周期率与民主: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延安对话 /121
五、小结:“大民主”的宪政观与共产党人的政治阶段论 /123
第四节 小结:“政治宪法结构”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125
第三章 政治宪政主义理论基础的比较考察(上):
美国的“人民自己”模式 /128
第一节 政治正当程序:阿克曼的政治宪法学 /132
一、阿克曼政治宪法理论的学术背景 /132
二、政治正当程序: 阿克曼的二元民主论 /146
第二节 “人民宪政论”: 一条重要的辅线 /158
一、“这里,人民统治”:帕克的人民宪政论 /158
二、“四驾马车”:人民宪政论的发展形态 /161
第四章 政治宪政主义理论基础的比较考察(中):
英国的“议会自己”模式 /171
第一节 英国“政治宪法”的近代脉络 /173
一、从柯克到布莱克斯通:普通法学者的“政治成熟” /173
二、从白芝浩到戴雪:英国“政治宪法”的学术法典化 /180
三、政治宪法:理解英国宪政的一条线索 /197
第二节 英国的“政治宪法”:
公法与政治理论的视角 /198
一、汤姆金斯的“共和宪法” /201
二、贝拉米的常态政治宪政主义 /209
第五章 政治宪政主义理论基础的比较考察(下):
德国的“总统自己”模式 /227
第一节 施米特的宪法处境:议会制的衰败 /231
一、魏玛议会制的衰败与经典代议制的思想原则 /232
二、施米特的民主概念:同质性的设定与追求 /234
三、神学与法学之间:施米特的复调面向 /236
第二节 施米特政治宪法理论的概念基础:
政治的概念与宪法的概念 /238
一、施米特的政治概念:区分敌我 /238
二、施米特的宪法概念:存在论与总决断 /242
第三节 施米特政治宪法理论的制度化:“总统自己” /248
一、总统作为宪法守护者:正面理由 /249
二、总统作为宪法的守护者:排除理由 /251
三、施米特“总统自己”模式的极端化及其理论救赎 /255
第六章 中国宪法学脉络中的政治宪法学(上):
价值基础与学术状况 /257
第一节 从“阶级论”到“共和论”:新旧政治宪法理论
的价值分野 /260
一、“毛泽东时代”:关于国体的宪法学 /264
二、改革前后:学术跟随时代变迁 /266
三、转向共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宪法学的价值基础 /274
第二节 一种新式政治宪法理论的兴起:
综述与整合 /275
一、陈端洪:主权、制宪权与根本法的结构 /276
二、高全喜:宪制发生学的思想史进路 /293
三、翟小波:代议机关至上的人民宪政与公议民主 /312
第七章 中国宪法学脉络中的政治宪法学(下):
学术对话与初步理论 /335
第一节 学术批评视野中的政治宪法学:
对话与匡正 /337
一、早期批评:宪法司法化的理论拉锯 /337
二、正式批评:学术状况与基本特点 /339
三、政治宪法学的学术定位:
理论流派与方法论的视角 /343
第二节 政治宪法学与政治宪政主义:
理论性质与制度原则 /348
一、宪法学的时间观与政治宪法学的三种形态 /348
二、政治宪政主义的规范基础与制度原则 /354
第八章 政治宪政主义的制度运用:一个初步的讨论 /380
第一节 政治宪政主义在中国:一个整体性讨论 /383
一、“双重代表制”之一:基于人民主权的“党的领导” /385
二、“双重代表制”之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强化路径 /404
三、非代表制的参与民主制:一种基础性的补充 /416
第二节 权力公开与政治宪法结构 /418
一、公开性法律建构的改革史简述 /421
二、公开类型与制度类型:一种理论逻辑上的整理 /426
三、公开性法律建构的司法环节:公法文化的视角 /430
四、公开性法律建构的制度创新:
以长沙县开放型政府建设为例 /436
五、公开性与政治宪法结构 /440
第三节 行政民主与政治宪法结构 /442
一、新行政法与行政民主:行政法的宪法重构 /444
二、厦门PX模式:政治宪政主义的公共行政实例 /455
第四节 社会自治与政治宪法结构 /477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自治之维:没有“社会”的管理创新 /478
二、最大的社会自治及其异化:以村民自治为例 /482
三、自治秩序的现实失败及其重建 /489
第九章 结语:政治宪政主义与中国宪政转型 /492
参考文献 /498
后 记 /527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