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前四章对经典传播学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真的感慨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概论类的传播学专著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太刻板化了,像高中的历史教材,一切都是盖棺定论的结果。然而理论自有其生命力。拉斯韦尔的传播观念远比拉斯韦尔的5W模式全面和广泛得多,以“管理...
评分刘海龙老师的《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和记忆》这本书是笔者在图书馆偶然遇到的,从书架上取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对作者刘海龙的向往让这本小书承载了更多的期待。事实证明,读完之后,这本小书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书以中西为线,在西方传播研究...
评分传播学相逢恨早系列!菜鸡迷妹决定坑底躺平,刘海龙老师太迷人了。这本书是刘海龙老师常年累月所积淀的对传播学思考的论文合集,但由一条明晰的“专注于游走于传播学史中灰色地带”的主线统筹,所探讨的“并不是自我存在的美国传播研究,而是中国传播研究者眼中的美国传播研究...
评分对传播学历史中许多刻板印象都重新进行了分析,从所谓的灰色地带入手,来考察传播史中的所谓断裂处是如何延续,发展的,这个视角确实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知识储备。 以及回溯了中国的传播史,从民国开始讲述,复盘了社会学视角的传播学,和78年后以为是新闻学的延伸的传播学各自是...
评分我强烈要求列为所有院校传播学专业的必读书目!!!
评分最近一直在读他的书,大牛就是大牛,个人觉得他已经超越了他的导师郭庆光教授。思想很新潮,对传统的传播学史进行了思考和探讨,甚至是重新的解构和颠覆。此书有很强的启发性,但是就是此书的行文结构和语言组织需要我们花时间去理解和领悟,否则读起来会很艰难。
评分坦白来说,初看这本书,许多地方都充斥着莫名其妙的掉书袋式引用,除了能够证明作者阅读量大之外意义不大。这一点倒是跟胡翼青真的很像。但这本书往后看,的确有诸多洞见,尤其是揭示了传播学在学科化过程中,国界、政治、思潮、观念、运动、团体、制度、世代、人事等诸要素之间的纠葛和周旋,呈现传播研究这门“学科”的诡异身份和中国传播研究的先天畸形。
评分对本土化的认识有待商榷,但论文总体质量很高。知识社会学确实是考察学科史的好工具。刘的史观是福柯式的,反宏大叙事,反进化论,即他所谓的“连续中有断裂,断裂中有连续”,断裂处即学科史建构的“灰色地带”,戈夫曼意义上的误读,甚至哥伦比亚学派也不例外,更不要说芝加哥学派和伯奈斯的缺位
评分很多见解其实在我导的课上都已经有讲过了,是综合、全面、彻底地对中国传播学的再思考。当然,我觉得最好的地方是,海龙果果的书是文献索引的大宝库。当然,最后总也免不了俗一下:“海龙出品,必属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