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J.伯恩斯坦,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系教授,著作涉猎广泛,尤其擅长检视不同哲学流派和传统之间的交叉关系,著有《根本恶》、《汉娜•阿伦特与犹太问题》、《实用主义转向》等。
当今,恶以显性存在于我们四周,但我们智识资源的缺乏使得我们难以充分地把握住它。我们所面对的信息中充斥着集中营、恐怖袭击和极端人类苦难的照片和影像,可当我们问及何为根本的恶时,我们却失语了,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去描述它。伯恩斯坦试图去发掘恶与人类责任的意涵。他转向哲学家康德,正是他发明了这个概念,他还向黑格尔和谢林求索。他检视了弗洛伊德和尼采对伦理之恶的思考。最终,他为了把握“奥斯维辛之后”的恶,转向了三位战后思想家: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汉斯•约纳斯,以及汉娜•阿伦特。
理查德•伯恩斯坦的著作受到实证主义的感召,避免术语堆砌的同时在分析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又深远地扎根于欧洲大陆的哲学传统,可谓代表了美国哲学流派的最高峰。在我看来,伯恩斯坦是当今哲学辩论的一声强音,不仅富于理智,而且富于人性。
——西蒙•克里奇利,埃塞克斯大学理论研究中心
道德哲学之荒蛮并非到今天才这样。时人论道德,简直惨不忍睹。对康德,只能说应该剥夺康德说话和写字的权利,康德滥用语言文字登峰造极,相比费尔巴哈只是本来就思维混乱,这更是不可饶恕。单纯、绝对、根本作为补锅匠简直就是武装到眼睛却暴露了命门。在这个后维特根斯坦时代...
评分这是最近看得最仔细的一本书。本书对康德以降的西方重要思想家关于恶的问题的探讨做了详尽的综述和剖析。从中我们能看到一条发展的脉络,同时也能做出有益的比较,发人深思。翻译得很好,注释和参考文献都做得很严谨。将来可以考虑译介基督教传统对恶的分析,那是一个更庞大的...
评分一 什么是恶?显然,这个概念和伦理学中的good的概念是正反概念。当然,这里面还应该有一个更细的划分,即good对应bad,moral对应evil。也就是“好与坏”,“善与恶”,前者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后者才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通常,伦理学中对good的探讨接近于道德意义上“善”的...
评分一、 奥古斯丁曾言,时间是什么?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许多概念我们都是日用而不深究其意,这并不影响我们的交流与理解。但“恶”这个概念却使我们焦虑不安。以奥斯维辛的浩劫为象征,20世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斥恶的时代,也是一个...
评分【pp.13-21】康德在《宗教》里的基本主张 1. 道德不需要宗教 因此,道德为了自身起见,(无论是在客观上就意愿而言,还是在主观上就能够而言)绝对不需要宗教,相反,借助于纯粹的实践理性,道德是自给自足的。 (6:3) 2. 恶存在于什么地方 恶的根据不可能存在于任何通过偏好...
坚持把尼采看作是辩证法大师,尽管尼采自己很看不起辩证法。
评分谢林和弗洛伊德的部分真好,赞美谢林。ps:上乘的翻译
评分非常棒!既是对恶的理论的梳理,同时也可以看作对多位哲学家思想脉络的入门。从根本上说,“根本恶”是“平庸的恶”的前提,而杜绝“根本恶”,起初依靠的是伦理,但当伦理由于人自以为的“强大”而濒于崩塌,或许我们只能诉诸责任——“不作恶”的责任。然而和“人性的,太人性的”内容相比,这种责任意识似乎无力形成约束。但多一份对恶的讨论,或许就会多一点希望。
评分五星好评的人是没读过哲学吗? 可能是我总思考恶,见到这种剖析恶的,就不会那么一惊一乍 稍微了解几个哲学家的基本思想就知道,这完全是知识点串联,没有任何超出原作本身的个人思考,要感谢只能是班主任的那种感谢,而不是精神导师 翻译不错 学术性不强 深度不够 说起来我的问题,看了谢林再看这种社会学作品,没有丝毫快感 好像和包法利谈恋爱,大笨蛋一个,太不爽了 也不是笨,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好了好了我不说了 以上评价具有偶然性
评分这本书不禁想到石黑一雄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