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曆史 絲綢之路 海外中國研究 西域 文化史 中國古代史 中國 韓森
发表于2025-02-24
絲綢之路新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名人推薦】
絲綢之路是一條傳說中在中古時期橫穿歐亞大陸中心的商路,韓森的《絲綢之路新史》是對這個話題最可讀和最可信賴的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獻和優秀學術成果的基礎上,使用瞭大量一手調查資料以及對館藏文物的廣泛研究。本書插圖精美,前所未有地生動展現瞭在中亞綠洲間行走的商人 與馱獸,他 們運載著商品、思想、藝術、音樂和宗教。
——梅維恒(Victor H. Mair)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亞洲及中東研究係教授、敦煌學專傢
這本書語言生動易讀,同時內容非常豐富前沿。從各方麵來說都非常成功。
——魏義天(Etienne de la Vaissière) 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學院中亞中古社會史教授
人們傳統上對絲綢之路的印象是“筆直而通暢”,韓森顛覆瞭這個印象,以及絲綢非常重要的觀念。相反,她詳細展現瞭七個中亞綠洲的生活、曆史與文化,讓我們瞭解使用中文、俄語、日語及其他語種寫作的學者的研究成果。她完成瞭一項盛舉。
——吳芳思(Frances Wood) 大英圖書館前中文部主任、國際敦煌項目指導委員會成員
盡管淵博而迷人,本書並非一部絲綢之路的羅曼史。韓森挑戰瞭人們對這個中亞十字路口的慣常描述。她發現當地居民主要處於維持生計和以物易物的狀態,而非從事大規模的長途商業貿易; 她發現中國軍隊在把絲綢帶到絲綢之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非商人。盡管她揭露瞭真相,這片地區卻顯得更加迷人。她巧妙地將古籍記述以及對絲綢之路的現代勘測結閤起來,使那段曆史栩栩如生,尤其是公元1000 年左右伊斯蘭統治這片區域之前此地多元寬容的宗教氛圍。這是一本讓你讀完就背上行囊齣發的書!
——滕華瑞(Gray Tuttle)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所教授、現代西藏研究專傢
【內容簡介】
在世界曆史上,絲綢之路是一個著名符號。但它實際上是什麼樣子的?在人們對它的想象中,一般是這樣一幅朦朧景象:馱著絲綢的駱駝商隊在塵土飛揚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國與羅馬之間絡繹不絕。本書將要為你揭示,現實的情況與此大相徑庭,而且遠遠比這副景象有趣得多。
本書通過大量驚人的考古發 現,徹底改變瞭人們對這條商路的慣常理解。幾個世紀以來,盡管大量關鍵材料仍然尚未發掘,但是塔剋拉瑪乾沙漠已經齣土瞭許多迷人的東西。既有官員刻意埋藏保存的文書,也有目不識丁的當地居民利用官方文書做成的鞋墊和壽衣。作者探討瞭絲路上從長安到撒馬爾罕的七座綠洲,那裏聚集著商人、使節、朝聖者和旅客,信仰著從佛教到祆教的不同宗教,有著非常寬容的國際化氛圍。
本書試圖告訴讀者,從來沒有一條單一的連續的絲綢之路,有的隻是東西方之間的一連串市場。中國和羅馬之間幾乎沒有直接的貿易活動,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是今天伊朗地區的居民。絲綢並不是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國發明的紙張對歐洲産生瞭更大的影響,而金屬、香料和玻璃與絲綢一樣重要。相比之下,這些商路上傳播的思想、技術和藝術圖案具有更大的意義。
總而言之,本書綜閤利用中、英、法、德、日、俄六種語言的前沿研究成果,講述瞭一個有關考古發現、文化傳播以及中亞與中國之間互動的迷人故事。
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耶魯大學曆史教授,著名漢學傢。著有《開放的帝國:1800 年之前的中國》(The Open Empire: A History of China to 1800,2015)、《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中古契約研究》(Negotiating Daily Life in Tradition China: How Ordinary People Used Contracts, 600 —1400,1995)、《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1990)等漢學專著。
張湛,哈佛大學近東語言與文明係伊朗學方嚮博士候選人。
作者跪舔譯者,譯者吊打作者。
評分破而無立 可惜。對齣土和考古資料運用很多,作者認為絲綢之路是一項被發明的傳統 原先不過是受製於自然地理的交通之路 通商絕不是主流 絲路的經濟更多是自給自足的,短途貿易更多瞭,其意義更多是移民 跨文化交流和技術、器物、信仰、文化、種族的交融。可惜全書較為零散 沒有大的框架體係。我在想 曆史的活動者知道他們曆史行動的意義所在嗎?絲綢之路上的人恐怕不知道。
評分憋不齣史論,動輒加“新”,仿佛就新瞭一般。譯文狗尾續狗,續成瞭狗皮褥子。祆教部分不談狗神,粗略一筆帶過。佛塔建築式樣演變鬍言亂語。盜竊文物的小偷被憐惜稱頌。這特麼寫的什麼鳥兒玩意。常識錯漏如篩子,連基本史料事實都寫不清的“新”屎,恐怕是小資拍腦袋,拉齣來的吧。本來準備打2星,但是看到翻譯自己吹牛逼打瞭5星。如此不謙虛,得平衡一下,免費送翻譯一星。
評分與其說絲路,毋寜說紙路。沿著這條路所發現的大量文書,纔是最有價值的,而且在曆史上紙的發明對於西方的影響,遠遠多於絲綢。因此,在此意義上,其實絲路並非商貿之路,而是一條文化之路。作者通過絲路上的七個古老地點,以大量近年來的考古發現,重新定義瞭絲路。而且寫得相當有趣,讀起來很輕鬆。
評分破而無立 可惜。對齣土和考古資料運用很多,作者認為絲綢之路是一項被發明的傳統 原先不過是受製於自然地理的交通之路 通商絕不是主流 絲路的經濟更多是自給自足的,短途貿易更多瞭,其意義更多是移民 跨文化交流和技術、器物、信仰、文化、種族的交融。可惜全書較為零散 沒有大的框架體係。我在想 曆史的活動者知道他們曆史行動的意義所在嗎?絲綢之路上的人恐怕不知道。
题外 在汉语传统中,「书评」这种文体并不悠久。很少有人意识到,书评一词名称中倒装前置的句法,导致了该文体普泛弥漫着喧宾夺主的气氛:作为评论对象的「书」,突出在动词前面,成为写作与阅读的标的。直把宾语置顶端,貌似表达一种尊重的修辞;实则上,主谓宾关系中的逆序...
評分译后记 说起来,本书的翻译起源于一封豆邮。原著刚一出版,韩森教授就寄了一本给我。我第一时间读完之后在豆瓣上晒了一下,紧接着就收到编辑张鹏的豆邮要我翻译此书。我当时没想太多就应了下来,没成想这翻译工作比我想象的要艰难很多。 除了要克服自己的拖延症(这个最难!...
評分丝绸之路是一个源于西方的现代发明。虽然那些与它有关的历史、传说、遗迹一直存在着,但直至1877年德国历史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之前,往来于这些亚洲腹地的沙漠绿洲商路上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词,当然更不可能使用它。这就像“亚洲”这一欧洲概念传入以前,中...
評分普及性的学术著作。我们对此书的评价也应从此角度出发,不应吹毛求疵、以偏概全,现在豆瓣上个别人有非常不好的评论习气,抓住别人只言片语的不同意见便把人家贬得狗屎不如。殊不知学术创新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并不可能每一本书、每一篇著作都要完成根本性的创新,那些说...
評分以文字、考古和学界多年科研成果综合归纳丝绸之路东段中国境内南北道,讲述7处重要城市或者遗址,信息量大,资料丰富。文物和丝路路线图非常生动。 缺点是庞杂无规律,每节内内容缺少逻辑联系,有些是时间顺序,有些是赫定等的考察顺序,夹杂大量各种资料,看得人云山雾罩。对...
絲綢之路新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