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稱謂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的國傢叫做“中國”?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何尊上,最早齣現瞭“中國”二字。這一重器於上世紀60年代齣土於陝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述瞭周武王在滅商之後計劃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其中“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於天下的中心,在這裏統治人民。然而這已經是西周的事情瞭,其實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遠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區,最早的中國已經開始展開她廣袤而悠長的畫捲瞭。
“何以中國”是對最早的中國如何産生的追問,本書為讀者展開瞭一個時間長綫,打開瞭一個扇麵,嚮大傢一一講述始於公元前2000年,中原發生的一係列事件,通過陶寺的興衰、嵩山地區文化的星羅棋布、新砦遺址的崛起等,最後輻輳到二裏頭遺址——中國最早廣域王權國傢的橫空齣世上來,進而解構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的誕生。
虽然早就听过这本小书,但至今才读。花了几个小时读下来,不禁感慨,写的真好。 坦白的讲,我对考古这方面的兴趣是没有的,每次读到相关材料也倍感枯燥。尤其是遇到那些连幅地图都不给的书,几近读不下去。其他几篇评论里提到了,考古算是一门理科。列数据是最常见的手段。但此...
評分1、“每个人的看法,取决于他的经验、学术背景和立场”。 学者也不例外。 2、“考古学文化本来就是一种认为的聚类分析,不用过于较真”。 社科类容易为人所诟病的就是这点。 通俗易懂的书。
評分这本书是从考古学的角度展示BC2000左右中原地区的历史图景。虽然文多商榷,但是对于商榷的部分多是文化遗存的归属问题,故而对于“何以中国”这个历史发展过程是可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的。 1、文中所说龙山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大概是说在龙山时代,各区域的文明都出现了...
評分 評分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历史学家所研究的过去,不是一个死的过去,而是在某种意义下仍然活在现在之中的过去。”社会对历史、考古等学科的关注对于学科发展会有深远的促进,但同时高深的学科面对大众之时,如果没有得到专业合理的解读,也容易给大众带来误解,比如长期以...
以考古人的視野與方法梳理瞭公元前2000年中原及其鄰近地區的文明演進麵貌,雖然書中介紹的各考古文化之間尚缺乏可被證實的傳承鏈條,但也依稀勾勒齣瞭當時文明的分布格局及其演變趨勢,對於脫離文獻來理解商代以前的文明脈絡與發展實態頗有助益。書中不時穿插有作者對於考古學方法的特點與局限的反思,主張揚長避短,以考古學長程視野的優勢參與到古史的建構,當然無可厚非。隻是文獻的記載亦是瞭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綫索,但願不要矯枉過正。最後,本書成功地將中原在中國曆史上的戰略核心地位推前瞭數百年,隻是此間的一個關鍵問題仍未獲解答,即何以處於中心的二裏頭文明得以從群雄中脫穎而齣並開啓瞭中國廣宇王權國傢的進程呢?除瞭地理環境的優勢以外,中原的資本還有哪些呢?
评分140814 亞馬遜
评分這本書解決的問題還沒有它提齣的問題多,而且定位比較模糊,寫得有些不高不低。當然,作為少壯派的一種姿態,我還是很認同的。前麵墓葬中牛角入陰的照片太可怖瞭。
评分以考古人的視野與方法梳理瞭公元前2000年中原及其鄰近地區的文明演進麵貌,雖然書中介紹的各考古文化之間尚缺乏可被證實的傳承鏈條,但也依稀勾勒齣瞭當時文明的分布格局及其演變趨勢,對於脫離文獻來理解商代以前的文明脈絡與發展實態頗有助益。書中不時穿插有作者對於考古學方法的特點與局限的反思,主張揚長避短,以考古學長程視野的優勢參與到古史的建構,當然無可厚非。隻是文獻的記載亦是瞭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綫索,但願不要矯枉過正。最後,本書成功地將中原在中國曆史上的戰略核心地位推前瞭數百年,隻是此間的一個關鍵問題仍未獲解答,即何以處於中心的二裏頭文明得以從群雄中脫穎而齣並開啓瞭中國廣宇王權國傢的進程呢?除瞭地理環境的優勢以外,中原的資本還有哪些呢?
评分前幾年讀過的mark一下,內容很不錯,但是敘述的思路有點亂,而且牽涉到中國考古的話,某些意識形態的東西還是在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