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看到一毛不拔大师的再次推荐,立刻下单买了这本书,拿到手时没想到薄薄的一本,花了一天就匆匆看完。 看得不是很明白,有不少考古术语?图似乎太小或者并不明确?觉得这本书所要阐述的想法,通过可视化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不必让读者去体味各种微妙的汉语(术语?)。 ...
评分这本书是从考古学的角度展示BC2000左右中原地区的历史图景。虽然文多商榷,但是对于商榷的部分多是文化遗存的归属问题,故而对于“何以中国”这个历史发展过程是可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的。 1、文中所说龙山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大概是说在龙山时代,各区域的文明都出现了...
评分 评分1、“每个人的看法,取决于他的经验、学术背景和立场”。 学者也不例外。 2、“考古学文化本来就是一种认为的聚类分析,不用过于较真”。 社科类容易为人所诟病的就是这点。 通俗易懂的书。
考古大牛的历史观,夏王朝是不是真的存在不是最重要的,考古也不是为了“证经补史”。通过遗址和没有文字的器物,不带假设,粗略勾画出四千年前没有中国,甚至还没有华夏族的中原的样子;通过铜礼器而不是日常陶器推断出两地间的政治联系。跟已经著史定论的历史比,另有一种趣味。/以后去河南应该去省博物馆、偃师二里头博物馆和殷墟走走。
评分以考古人的视野与方法梳理了公元前2000年中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文明演进面貌,虽然书中介绍的各考古文化之间尚缺乏可被证实的传承链条,但也依稀勾勒出了当时文明的分布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对于脱离文献来理解商代以前的文明脉络与发展实态颇有助益。书中不时穿插有作者对于考古学方法的特点与局限的反思,主张扬长避短,以考古学长程视野的优势参与到古史的建构,当然无可厚非。只是文献的记载亦是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线索,但愿不要矫枉过正。最后,本书成功地将中原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核心地位推前了数百年,只是此间的一个关键问题仍未获解答,即何以处于中心的二里头文明得以从群雄中脱颖而出并开启了中国广宇王权国家的进程呢?除了地理环境的优势以外,中原的资本还有哪些呢?
评分诡辩术发达的华夏中心论,学术上退避三舍,政治上得寸进尺
评分小編,我們坐下來,好好談一談,你能不能把其中95%的注釋序號移到句號後?
评分我感觉已经被作者彻底说服了,非常想把家谱追溯到4000年前看看老祖是不是山西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