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传播学 新媒体 新闻&传播 新新媒体 美国 互联网 何道宽 设计
发表于2025-02-10
新新媒介(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互联网世界变化莫测。下面这些媒介——Facebook、Twitter、YouTube、Wikipedia、Blog、Foursquare、Myspace、Digg、 Second Life、Podcasting等——最新的、最强大的互联网进化品种。
在“当代麦克卢汉”——最著名的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眼中,这些新新媒介不仅影响巨大,而且处于快速迭代的过程之中。在《新新媒介》出版三年后,莱文森作了巨幅修订,以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些媒介的特性和影响。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男,1947年生。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著有《思想无羁》、《软利器》、《数字麦克卢汉》、《真实空间》等。他的理论著作,大部分已在国内翻译出版。
何道宽,男,1942年生。著名翻译家,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语言文化翻译研究所所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外国语言学会副会长。
真的想问那些一边倒的批评者们,你们读过此书后就一点启发都没有收获么?最差,也应该对著者的媒介划分方式有所触动吧。如果什么都感知不到,那我真的要怀疑这些人接收知识与讯息的能力了! 作者也说了,新新媒介瞬息万变,纸媒是绝对滞后的。何苦在这种问题上深究呢! 还有那些讨论翻译的,新版已经做了修改,拜托都是成年人,个别专业词汇的翻译不精准,自己消化理解好么!
评分竟然因为这本而种草了美国犯罪调查…一搜竟然十几季。保罗莱文森还是让我很有探知欲的,竟然还有点想看他写的科幻小说。这本书算一点开拓眼界的科普吧,对于难能翻墙的国内读者来说,很多东西其实都还在耳闻的阶段。second life和Reddit我竟然才知道我真的是孤陋寡闻了…【因为我英语也一般所以我也不知道这翻译到底好不好啊,只是确实觉得有点絮絮叨叨的,不知道是翻译的锅还是作者文风如此】
评分感觉都没法跟虎嗅、爱范儿之流相比,居然还是学术明星呵呵了。
评分莱文森的巅峰就停在人性化趋势那儿了……
评分本书系作者相当简单的参与式观察报告,并没有太多创见,加之许多应用中国读者根本没有接触到,实际参考价值相当有限。
在我看来,此中译本完全可以改名叫《受人尊敬却一时脑残的老教授,翻译互联网书籍常见错误示范500例》。嗯,纵使纯良如我,也难免燃起了吐槽魂…… 书中主要错误类型包括: a. 木有常识/木有脑子 估计何老先生是不大用电脑的,很多名词翻得离谱,如feed player译作“喂料播放...
评分主要内容:书籍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媒介三分法——即将媒介划分为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新新媒介。新新媒介最大的特点是让每个消费者成为了生产者。 总结: · 对于旧媒体来说,受众很容易接受和消费信息,但却几乎不能发表信息。新新媒介把强大的信息生产力交到每个人手里。 · ...
评分名字叫新新媒介,但是东西太过时了。他写书的时候播客还是个新鲜玩意,所以网络对他来说是new new media,这也是名字的来历。 抛去过时不说,书中的观点也没有什么启发性。这是最不能让我忍受的一点。 差评。 很多概念也不对。 有时候歪果仁写书都是这样吧,逻辑无法理解。 还...
评分书的开篇,莱文森教授给出了“新新媒介”的界定原理,我觉得有一些地方值得再探讨一下。 1)每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由被动的受众向积极的用户转变; 2)无法冒充非专业人士:说白了就是用户的权利扩大了; 3)能挑选适合自己的媒介:莱文森定义的媒介更多的是形态上的(如blogmi...
评分书的开篇,莱文森教授给出了“新新媒介”的界定原理,我觉得有一些地方值得再探讨一下。 1)每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由被动的受众向积极的用户转变; 2)无法冒充非专业人士:说白了就是用户的权利扩大了; 3)能挑选适合自己的媒介:莱文森定义的媒介更多的是形态上的(如blogmi...
新新媒介(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