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米勒
现为《中国经济季刊》(由龙洲经讯出版)执行总编,曾任《南华早报》驻北京站记者。毕业于牛津大学,并获得英语学士学位,后在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取得汉学研究硕士学位。在上海大学任教一年,之后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学习中文。旅居中国十余年,现与妻子和两个孩子住在北京。
中国,这个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国度,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热潮。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间,伴随着城市挖掘机的轰鸣声,一座座新兴城镇拔地而起。在这30年中,中国的大小城市已容纳了五亿新增居民。到2030年时,这个数字将达到十亿,占全球人口的八分之一。
中国,早已启动了全面城镇化进程的“和谐号”快车,其承载的是亿万中国人的希望之梦,以及说不尽、道不完的个中故事。
在中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它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的平静,在勾起了人们欲望的同时,也强迫着大批农民背井离乡,远离土地,到城市去寻觅自己的生机。这些城市移民者们的生存之路,与中国不断深入的城镇化发展一样,走得并不平坦。
本书结合国内外媒体报道和新近研究成果,以一个在中国居住多年的西方人的视角,对中国在城镇化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未能从中获取充分的经济及社会回报,进行了冷静、理性地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务必要寻找到更健康、更具有包容性,也更持久的城市发展模式,只有这样,中国的城市才能真正实现文明,并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2011年底,我在游学七年后回到北京,期待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然而,我却在随后三年里五次搬家,并经历了三件与房产有关的大事。一是大舅一家在陕西县城的田地遭当地政府低价强征。年届七十的大舅率众抗争,被关进看守所,他只好签字卖地。二是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在...
评分这本书一年前看了第一章,一直闲置,中秋假期一口气读完。 这个歪果仁作者对中国城市化/土地制度/独特而出众的政府组织能力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14年的书就预测到了户籍制度改革(开放中小城市落户)、土地制度改革(允许集体土地直接入世) 作者对中国的迷惑来自于没看懂:几千年...
评分85页失去家园的农民没有一个人知道重庆的所谓“地票制度”。也不知道在家被拍卖了多少钱。 先不看农民,看城市: 按斯蒂芬-格林(Stephen Green)的说法,在中国活一年,相当于美国四年。生活节奏奇快,我们不是这样的感受吗?P96“道路的扩张是为了日益增多的汽车。”在绍兴,...
评分这是一本英国驻华记者所写,在大陆顺利出版,难得的直面中国户口歧视、征地拆迁、消费疲软等热点矛盾的书。 何以说“难得”?因为靠吹捧中国以轻松谋利的外国人,最近几年已经从过气名流前政要,逐渐过渡到留学生了。很多人来华几个月,就知道中国人爱听什么,不仅...
评分2011年底,我在游学七年后回到北京,期待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然而,我却在随后三年里五次搬家,并经历了三件与房产有关的大事。一是大舅一家在陕西县城的田地遭当地政府低价强征。年届七十的大舅率众抗争,被关进看守所,他只好签字卖地。二是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在...
英国记者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纪实文学,典型的西方大报文风,流畅而冷静,视野开阔,思考也比较深入,在普遍对中国进行妖魔化的西方同类书籍中算是比较中肯客观的(不客观的根本引进不了),但因为成书时间太早(2012),当年热议的相关新闻话题(户籍壁垒、农民工困境、重庆政绩)如今看早已失去热度,也算不上什么全民关注的问题,感觉这本书有些小题大做,说的基本是些常识内容。如今都2020年了,谁还对这些陈芝麻烂谷子有兴趣?当然,这也说明一个古怪的真相:中国的任何问题都不能急,不能套用西方思路(道理都对就是没用),只能循序渐进改良(书中嘲笑四川2010的人均GDP只是埃及水平,10年后一查已经是埃及3倍多)
评分重复?啰嗦?但写出了真相。
评分城市和乡村的边界看似越来越模糊,实际上却是越来越明显。退回乡村或是重新规划城市都不可能,一切都无前迹可寻,靠想象力或勇气可以走到哪儿呢?
评分英国驻华记者所写,译者李雪顺是彼得海斯勒《江城》等中文版的译者。但这不是一本非虚构写作,而是政治经济评论,主要是对胡温十年城镇化的评价,全书六个章节:一、已经进城的民工恶劣的生活问题,包括居住、福利、子女教育等;二、户籍制度,让民工始终无法成为真正的市民。这一章的题目,大陆版用了“绿卡炼狱”这个触目惊心的词,台版则使用了政治相当不正确的“中国式种族隔离”;三、拆迁征地造成的社会问题和农村土地改革;四、庞大而环境恶劣的中国城市;五、巨额投资建成却没有人气的人造“鬼城”;六、进城民工的消费能力极低,束缚了消费需求。唯一的遗憾,是本书的大陆版有删节。根据对台湾版本目录的比较和对全书观点的感受,我个人猜测,被删掉的应该是对薄熙来“重庆模式”的评价,甚至可能不乏正面评价。
评分城民,或者不是城民?城市,或者不算城市?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每天都在发生着独一无二的机遇与失败的教训。但是也正是在不断探索的路上,背井离乡的人们从各个地方来到城市,为我的研究,和这个国家,提供一个又一个新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