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历史 苏联 理想国译丛 政治 社会学 社会史 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斯大林
发表于2024-11-21
耳语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斯大林时代(1924—1953)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刻。经过改造的苏维埃人,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耳语者”——或藏身于角落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或暗中迎合,成为向当局告密的举报人。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 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米哈伊尔·格夫特所说,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而对于这一切,我们绝不陌生。
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1959—),英国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为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他的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耳语者》、《娜塔莎之舞》等,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当今英语世界俄罗斯研究的一流大家。作品曾获沃尔夫森奖、N CR图书奖等,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等,并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
译者
毛俊杰,1952年生于上海,1978年入复旦分校中文系,1981年后定居纽约,译作有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杰克·凯鲁亚克《吉拉德的幻象》等。
通过剥离私人领域来达到洗脑之目的,苏俄的禁欲、轻视家庭的观念和模式深深影响了虚妄之国的共运进程,年轻人从小就被强制灌输的信仰,令人唏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皮亚特科夫的话语:真正的布尔什维克,随时准备放弃自己多年信奉的思想。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早已把自己的个性彻底融入“党”的集体之中,愿意作出必要的努力,抛弃自己的意见和信念……如果党有需要,他愿相信,黑是白的,白是黑的。颠倒黑白的二元对立,正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行为模式最深刻的颠覆……
评分如果你在其中读到了伤痛,因为那是我们的历史;如果你在其中读到了到恐惧,因为那是我们的现实。这薄薄的纸张背后有多少无法或无力叙述的故事,这样的沉默又会是何等惊心动魄触目惊心我不得而知,祝在多重梦魇的人民有足够的幸运能读出这样的沉默。
评分断断续续读了两周终于读完了这本大厚书,很适合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阅读。这本书以个人的角度展现了从1917年集体农庄改革到斯大林死后及其余波的历史,“耳语”一方面是指告密者,一方面指因为害怕告密者而低声说话的人们,很显然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恐怖疑惧萦绕在苏维埃上空。斯大林主义向人们灌输党性永远大于人性,将人变成纯粹理性的工具,基本道德价值被当作腐朽的西方资本主义产物而被唾弃。在这里“说真话”成为最大的禁忌,基本人权的漠视,人治代替法律,而这像烙印一样将永久印刻在受害者心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当二战结束之后人们对一个自由开放社会信心满满,但迎来的却是更严酷的“清洗”,这感觉就像是你期待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的绝望,大概是现在的环境竟然让我产生了同样的感觉。
评分Detail是优点也是缺点,资料详实但不免重复,有许多家庭的事例抽去名字便成了完全一样的证据。个别篇章的主题虽不同但叙述方式、引用资料十分相似,难以获得新体验。作者的倾向性的确十分明显,所以导致不完整的观察视角和矛盾的事实,比如作者笔下极力呈现大恐怖和大清洗中苏联受害民众之广,似乎当时整个苏联没有人获得幸免;但在平反和解冻后,当初的“人民公敌”却又成了社会中的“个别情况”,受到排斥和疏离。并且在我看来,整本书所承载的同情不是出于苏联人的历史遭受,而是来自作者的主观立场,在谈到即使解体后人们的“斯大林情结”依然之广之深时显而易见,苏维埃制度和斯大林统治在哪些方面造成了这种不离不弃的支持没有详细的说明,即这两者的正面作用完全被漠视,于是这些人便成了作者笔下“即使害了我我也爱你”的可悲形象。
评分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斯大林统治时代的普通民众生活(仍归属于口述历史类的书籍,我认为:2016年诺文学奖的归属,证明了文学界主流意识对这一类书籍的认可),对照着《古拉格群岛》来阅读(必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仅仅是震撼于历史真相,更多从中看到了若干年之后,苏联老大哥的小弟弟拙劣模仿的影子。从本书的半个主人公,前苏联作协副主席西蒙诺夫的人生轨迹,我联想到的是郭沫若,虽然他们命运的最终结局并不相同。关于本书,特别喜欢豆瓣上的一句短评:如果你在其中读到了伤痛,因为那是我们的历史;如果你在其中读到了到恐惧,因为那是我们的现实。
这个苏联小英雄的故事流传了很久。 十五岁的苏联少先队员帕夫利克,向政府举报了自己的父亲特罗菲姆•莫罗佐夫,出售假证件给那些特殊定居地的“富农”流放者。1931年11月,对特罗菲姆的审判在学校进行,据报道,帕夫利克当众谴责父亲的罪行,并告诉法官:“他曾经是我的父...
评分不妨从一桩学界丑闻谈起。2010年4月,伦敦大学教授,著名的苏俄史研究学者奥兰多•费吉斯被发现数年间不断匿名登录亚马逊网站,对同行历史学家的作品连续恶毒差评,行径暴露后,只好公开道歉,并辩解自己心理失衡,对苏联历史研究过度,而被斯大林的幽灵所害。两年后,美国学...
评分一 关于什么是好的政治、什么是坏的政治,一百个人可能就有一百个看法,不同阵营之间甚至常常为此争得你死我活。然而,对于什么是好的人性、什么是坏的人性,却一定程度上存在 “普世价值”—一般来说,人们都珍视诚实、友爱、善良、勇敢与忠诚等等品质,同时鄙弃谎言、冷...
评分耳语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